12月1日,日軍攻佔江陰要塞,第10軍遵照方面軍的命令,部署第114師團沿溧陽、溧水公路向南京南部方向攻擊前進;第6師團沿廣德、洪蘭埠公路,繼第114師團後,也向南京南部方向攻擊前進;
與此同時,日軍另一師團沿廣德、郎溪公路進佔太平,爾後渡江迂迴至浦口附近,切斷了南京守軍北退之路;第18師團則經宣城向蕪湖進攻,切斷了南京守軍西退之路。
日本華夏中部方面軍、上海派遣軍、第三師團先遣隊聯隊、第九師團、第十六師團、第十三師團一部、歩兵第百三旅團、第十軍、第六師團、第十八師團、第一百一十四師團,第五師團歩兵第九旅團,分別將南京城團團包圍。
華夏戰況日趨惡化,南京城內滯留的守軍仍然在堅持抵抗,但因為失去了統一指揮,抱定必死信念的士兵們只能佔據殘垣斷壁、利用磚頭瓦塊還擊兇殘的日軍。
雖然華夏政府軍大部已經離開南京,但仍然有為數眾多的散兵被困,他們成為了南京最後的守衛者。
面對華夏軍民的拼死抵抗,日軍陷入了無休無止的消耗戰。為了改變僵持的局面,日軍開始嘗試利用飛機散發傳單,威逼城內軍民投降。但是,有過淞滬大戰經歷的華夏老兵深知日本人毫無信用,寧為玉粹,不為瓦全。
零星戰鬥沒有停止,華夏士兵面對越來越多的日軍,只得邊戰邊撤,並利用日本與其他國家在柏林簽署的《在華夏僑民保護法》,臨時獲得了教會和駐華夏機構的庇護。但是,日本人很快單方面撕毀了協議,同時向這些國外僑團亮出了兇狠的屠刀。
此前,就在蘇、德邊境劍拔弩張之際,蘇聯人擔心東西兩側同時受到夾擊,立即回過頭來與華夏進行了秘密商談。
在蘇聯人看來,只要常凱申願意談,事情就成功了一大半,甚至很快便可以獲得一個無憂無慮的遠東安定大環境。這也就是埃里克當時處心積虛想要設置的一個包圍蘇聯的朋友圈。可是,正在內憂外患中的常凱申政府早已畏敵如虎,人家突然找上門來修好,讓他頓時受寵若驚,二話沒說,當即派員前往莫斯科進行細節方面的商談。
三個多月前,華夏政府與蘇聯代表正式簽署了《華蘇互不侵犯條約》。然而,兩國在簽署條約的同時,都在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盤。華夏不想捲入德、蘇紛爭,蘇聯也不想在日本大舉進攻華夏的時候與華夏訂立任何軍事盟約。這樣一來,一紙條約除了對彼此戰爭行為有約束外,並不存在互相增援的關係。
既然並沒有訂立軍事盟約,蘇軍便沒有履行救援的義務,更不會派遣任何援軍,華夏被迫陷入孤軍奮戰。
在曾經的淞滬會戰中,因為受到空戰不利和陸戰受阻的影響,日軍聯合艦隊迫近吳淞口,並炮擊上海火車南站,導致部分外國僑民生命財產受損。迫於多國壓力,德國東亞艦隊「施里芬號」戰列艦向日本聯合艦隊開炮以示警告,經過雙方幾度討價還價,日軍海軍才勉強同意暫停對外國僑界進行的炮擊。
此時,南京又出現了淞滬會戰時的一幕,只是這次殺戮較為隱密。日本人慣用的「斬草除根」起到了毀滅證據的效果,蒙蔽了世界上所有充滿良知的眼睛。
雖然日本人做得比較隱密,但是,仍然有許多史實記錄和照片通過國外友人幫助、流出陰雲密佈的華夏,成為了日後清算日本戰爭罪行的有力證據。
古都南京到處殘垣斷壁,烈焰騰空,遍地瓦礫之間屍橫遍野,血流成河,這個曾經富甲東方的地方傾刻間變成了人間地獄。許多來不及逃離的各國僑胞同時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損失和人生苦難,他們除了和華夏人站在一起與日本人鬥智鬥勇外,已經別無他法。
相比許多外國僑民拼命逃離,各國記者卻悄悄潛入南京城區,真實地記錄了日軍在城裏實施的暴行,雖然他們經歷了無數次生與死的考驗,但他們用自己的良知向全世界反映了南京城裏的一切真象。
城破了,英雄們倒下了,接下來就是平民遭殃的時刻。手無寸鐵的南京人迎來的不是共存共榮,而是血雨腥風。
事實就是事實,紙是包不住火的,日本人的暴行再次引起了全世界人的公憤,德國東亞艦隊與英國、法國、美國組成的「大西洋聯合艦隊」再次對日本發出警告,並成功掩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