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詔命。
除董姝,竇妙,太皇太后尊號,改尊「太后」。因居皇英殿,故共號「皇英太后」。董姝年長,為皇英右太后。竇妙年少,為皇英左太后。待九九重陽,禮聘入家門。
謂「米已成炊」,「木已成舟」,「覆水難收」。
只需皇上,尚未與董姝,竇妙,成婚。便無所謂,「變禮易樂」。自無需君流十萬里。太上皇帝,雖累召董姝,竇妙侍寢。此乃宮闈之私,皇上夜幸何人,又豈是臣下可指摘。
亦如驃騎大將軍張濟所言。只需在婚期之前,皇上自食其言。下《罪己詔》,除為薊王時,所立婚書。再出太上皇帝命,以皇后之禮,聘娶董姝,竇妙,則萬事大吉。
料想,皇上人為,利落果決,愛恨分明。若有免罪之心,又豈會急於一時。正因皇上,有恥且格,故行自罪流刑也。
天下皆拭目。今貴為太上皇帝。劉備未改初心否?
至此。太上皇廷,與薊國署寺,漸行漸遠,上下脫離。皇上早有先言。凡為薊王時,所辟家臣。皆入太上皇廷。如左右國相,當尊左右太宰,執掌太上皇廷。
國中宿老,儒宗尊太師,王傅尊太傅,恩師盧少保,尊太保。如四少師等,雖尊位不變,然皆為太上九卿,尊「上卿」。
於是,皇上劉備,又在萬石之上,再置高秩:「萬石君」。
時下,凡一門有五人,為二千石官者,家中主父或主母,謂「萬石君」。如石奮及四子,皆官至二千石,景帝號為「萬石君(注1)」。另有嚴延年,兄弟五人皆有吏材,官至二千石,時稱其母為「萬石嚴嫗」。
據此可知。萬石君俸祿,乃五倍二千石。兩千石,月俸百二十斛,一歲凡得一千四百四十石。萬石君,月俸六百斛,一歲凡得七千二百石。
太上三公,太師、太傅、太保,皆尊「萬石君」。太上九卿,少師、少傅、少保、少宰、大宗伯、大司徒、大司馬、大司寇、大司空,皆食萬石俸。再加三食俸祿,萬石高俸,可想而知。
不急晉升。待遷都長安,在封賞群臣不遲。
亦如皇上所言。三年之中,太上皇廷,陸續遷往長安。當有數以百萬計,吏民同往。長安民眾,不足百萬,尚能安置。若再入百萬,恐無立錐之地。
擴建長安斗城,乃出必然。
除此之外,薊王又傳詔京兆伊劉陶。再興五陵原。
五陵原,因五陵而得名。高祖九年(前198年),納郎中劉敬諫言,「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後,及豪桀名家居關中」,伺奉長陵。並建長陵邑,以居之。
其後,惠帝建安陵,景帝建陽陵,武帝建茂陵,昭帝建平陵之時,皆競相效尤,造安陵邑、陽陵邑、茂陵邑、平陵邑。取關東二千石官、高訾巨富及豪傑併兼家眷,悉徙陵邑守陵。
遂有五陵少年興。
兩漢之交,天下大亂。五陵殘破,陵人四散。今漢雖有修繕,然再無前漢氣象。太上皇帝定都長安。五陵當為衛(星)城。長陵、安陵邑、陽陵、茂陵、平陵,五邑足可納,百萬之眾。
薊國月起十萬樓台。增築長安,擴建五陵。三年足矣。
長安、碣石、甘泉等離宮,所置宮人,亦將陸續西遷。以待太上皇廷。
聞皇上遷都長安。鮮卑、烏桓各部,必有姻親同往。北地奢延屬國,十四部鮮卑。自當翹首以盼。論地利,八百里秦川,不在千里薊國之下。
論種田,太上皇帝,天下第一。舍朕其誰。
大漢航道,亦持續疏通。工字舟攜愚公錘,將河道礁石,逐個粉碎。懸崖峭壁,機關棧樓林立。
大國良工,隨皇上營城二十載。先於督亢陂造重樓,後於隴坂造懸樓,再於沅水絕壁排造棧樓。穿渠築路,營城造樓,山高水險,已不稱難。即便大河冰封。亦有機關橇車,無阻通行。
此時,足見敖倉港之持重。薊國新谷,可經此港,源源不斷輸往關中。再除砥柱之天險,大河水路通暢。萬石大舡,往來輸糧,足可補足關中。
何況,漢水航道,亦歷經疏通。江淮稻米,可經夏口逆入漢水,過南鄭,再入西漢水,直達武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