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日,祠世祖廟。
話說,中元二年(57年),光武駕崩。子劉莊繼位,是為明帝。明帝感懷中興之功業,特立「世祖廟」,以祠光武。故自明帝始,洛陽並有二廟。供奉前漢皇帝之高(祖)廟,及供奉今漢光武之世祖廟。
至此,歷代帝王駕崩,皆立神主於世祖廟,而不進高廟。此廟制,稱為「同堂異室「。同屬一家,稱「同堂」,分屬二支,為「異室」。儘管前漢帝系,祭祀如舊。然今漢帝系亦自成一派。俗謂親疏有別,亦由此論處。遙想當年,薊王為臨鄉侯。初次上洛,正月旦會入宗親諸劉隊列,為宗室詬病。亦是因此。
七日祠高廟,八日祠世祖廟。五供畢。而後上陵禮,祭先帝。
五供之禮,無一可廢。
董卓初掌大權。如同新官上任。事必躬親,任勞任怨。尤其開年大典,乃宣告執宰天下之始。董卓用心,可見一斑。
上行而下效。一眾黨羽,畢恭畢敬。更不敢怠慢絲毫。天光微亮,萬歲塢內,人馬嘶鳴。魚梁台上,鼓聲震天。洛陽四郭,遠近得聞。便是二宮之中,董侯亦夢中驚醒。
隆重聲威,無可匹及。
待車馬列隊畢,三通鼓罷。董卓朝服出殿。登竿摩車,順下魚梁台。沿途軍士高呼:丞相順安。
順安一詞,見於《禮記·禮運》:「故聖王所以順,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敝也(注1)。」疏曰:「既順安之,故不使渚者徙中原。」使和樂而安定也。劉向《說苑·貴德》亦有:「尊其人,必敬其位,順安萬物,古聖之道幾哉!」
傳聞此敬語,乃黨魁所獻。逢董卓車駕,順下魚梁台,左右衛士皆大聲疾呼,以壯聲威。
待竿摩車駛入平地。百官伏於道旁,大禮參拜。亦口呼:丞相順安。
董卓目不斜視,徑直駛過,無需回禮。
日復一日,天天如此。
儀軌之隆,兩漢四百年所罕見。
久沿成習,習以為常。待卑躬屈膝,遂成慣例。逆來順受。群臣再無忤逆之心。此乃奴化之縟禮也。董卓雖不解黨魁深意,卻極為稱心。用後世話說,儀式感爆棚。
此舉。不僅長諂媚之風,亦助爭寵之心。尤其上下左右,互相監督。凡有乾嚎不出聲,或是陰陽怪氣者,皆踴躍舉報。歪風邪氣,薰蕕莫辨。
董卓以降,卻樂此不彼。尤其家人皆入萬歲塢。說與世隔絕,亦不為過。一切用度,可比函園。左右皆阿諛,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即便自詡高潔之士。耳濡目染,又豈能獨善其身。
終歸「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董卓前呼後擁,車駕出塢,祠世祖廟而去。
此時此刻。薊王車駕亦出王宮。幕府並封國,百官車駕,沿里道列隊恭候。王駕抵達,依次匯入。先北後南,繞行中郭。而後徑直赴西,浩浩蕩蕩,駛往靖陵。
薊人貴北。只因薊王居王都北宮。肱股重臣,皆居中郭之北。自北向南,依次入列,別無差池。外郭乃爵民所居。郭外,便是南港。
大衍之都,五十街衢。聚攏繁華,冠蓋諸夏。尤其洛陽屢遭兵變,南陽毀於大水。長安百廢初興,北都一騎絕塵。
靖陵扼國之西境。正因路遠,故提前一日出行。
多年前,靖王陵山便已重修畢。圍繞鳳凰陵山,靖陵縣城,亦營造畢。原北平城,改北平關。與南關共扼東西國境。前北平關長,許家少主許定,今為北關令。葛陂黃巾渠帥彭脫,為北關尉。與太行八徑內,黑山城塞,上下呼應。周遭四郡亡胡,及并州南匈奴,多有部民翻山往來,互通有無。先前,靖陵令趙商,請開互市。薊王自當應允。
賦稅大增,足錢可用。稍後,逢山開道,遇水架橋。八徑由此通達。并州部民,無需穿代郡、上谷,遠赴樓桑。只需經八徑,橫穿太行,便可于靖陵互市。靖陵因而繁盛。更有將作寺良匠,掘深井熱泉,令徐水四季不凍。將靖陵併入千里黃金水道。繁華更勝。
薊王本欲乘船上陵。奈何三足踆烏船宮,已入船塢修繕整備,持續升級優化。工期尚未過半,不宜擅動。於是遂改為車行。
1.273 同堂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