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軍事小說 > 三國之最風流 > 11 荀家五虎度陳倉(中)

11 荀家五虎度陳倉(中)

說道:「固然如是,他們不來赴宴確是有助公計之行,可這麼下去也不是個辦法啊!這麼多的右姓、士紳對公均懷敵意,如不能儘快將這份敵意消弭掉,對公日後的行政將很不利。」

    自有漢以來,郡縣長吏與地方豪強大姓之間的鬥爭從未有過間斷,可以說是貫穿了整個的前、後漢。荀貞未出仕前,觀本朝之史,無論是前漢的名臣、抑或是今漢的幹吏,凡有留「能名」於後世者,在其為政一郡的時候,多半都幹過誅殺郡縣豪強大姓的事情,如前漢被號為「蒼鷹」的郅都,濟南有一個大姓,宗人三百餘家,豪猾,歷任二千石不能制,景帝因拜郅都為濟南太守,郅都至則誅其首惡,余皆股慄,從而一下扭轉了以往豪強壓倒郡守的局面,又如周陽由,「所居郡,必夷其豪」,凡是他出任太守的郡,他是一定要把當地的豪強消滅掉的。

    豪強大姓把持着郡縣的政、經、文,有的豪強還蓄養的有死士,養的有宗兵、家兵,一個外籍的太守要想有所作為,是一定要把地方豪強的勢力打壓下去才行的,荀貞對此早有心理準備,他這回明知鄴縣士紳、大姓多半不會應其召赴宴而還「自取其辱」,一來當然是為了達成瓦解於毒對他的戒備之目的,二則卻也是存有「投石問路」之意的,兵家講「知己知彼」,只有把對他存有敵意的豪強大姓都有誰家給搞清楚了,才方便他日後「對症下藥」。

    聞得劉備擔憂,荀貞笑道:「如此,以卿之見,我該怎麼做,才能把諸家對我的敵意消弭掉呢?」

    「明公初來,尚無一政出府,諸家所以對公存懷敵意者,蓋是因公逐故五官掾、功曹、主簿等吏出府之故也,備淺見,明公不妨在這方面下些功夫。」

    「噢?怎麼下功夫?」

    「故五官掾、功曹、主簿諸吏對公不恭,當逐之,可郡縣諸家之中不乏衣冠世家,其族中必有知禮恭謹、曉明政事之子弟,明公可擇優取之。如此,既可充實郡朝,又可化解諸姓敵意。」

    荀貞在逐走了故五官掾、功曹、主簿等府吏後只從現有的吏員中選任了部分,用之頂替空出的職位,他選任的人不多,府中空缺的吏職還有不少,上至太守的門下親近屬吏,如主記等,下至府中具體辦事的列曹,如戶、比、時、田、水、倉、金、集、漕、法、兵、尉、賊、決、議、醫等,均還缺人,尤其列曹,現今一半多的曹都沒有一把手,也即曹掾,有的曹連曹史都不夠人數,現下郡中賊寇肆虐,半數之縣被於毒盤踞,政事非是最要緊的,但等荀貞平定了於毒亂後,要想政通令行,就得先把這些空缺的吏職、至少是列曹的曹掾先補上。


    劉備的這個建議只從表面上看,卻是一舉兩得。

    只是,他之所言卻不合荀貞之意,荀貞笑而不語。

    劉備看出了荀貞的不以為然,說道:「備愚陋,敢問明公,可是別有良策?」

    荀貞從容說道:「昔朱博治郡,云:『如太守漢吏,奉三尺律令以從事耳』,我也有此意。」

    朱博生性剛直好義,而且起於寒微,少小家貧,沒怎麼讀過儒家的經典,重法輕儒可以理解,荀貞卻是「士族出身」,從小就學習儒家經典的,而在治郡上卻有效仿朱博之意,說出「奉三尺律令以從事」的話,劉備頗是驚訝。

    劉備畢竟跟從荀貞日淺,對荀貞早年在潁川時為吏的作風只有耳聞、沒有親眼見過,他所見到的只有荀貞在趙中尉任上時的禮賢下士,因當聞荀貞欲效朱博治郡時不免驚詫,荀攸卻是早知荀貞「重法」的作風,見慣不怪。

    對荀貞重視法紀的作風,荀攸雖談不上積極支持,卻也並不反對。

    一則,儒吏固然講春秋決獄,搞動機論,動機如是好的,那麼即使觸犯了法紀也可以從輕發落,荀貞在潁川任西鄉薔夫時為得到儒生的認可也按此判過案,可這只是來自董仲舒的觀點,孔子說:「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卻也不是一味提倡寬鬆之政的。

    二則,潁川受春秋戰國時申不害、韓非子等法家名人的影響,郡中的士人向來是「高士宦,重文法」,如陽翟郭氏、長社鍾氏俱是世授律法的名門,當地的士風從來不是「空談清議」,而是講究經世致用。

    三則,漢家自



11 荀家五虎度陳倉(中)  
趙子曰推薦:  赤旗  天命:從大業十二年開始  即鹿  
隨機推薦:  網遊之獨步武俠  原子戰神  超神當鋪  一品江山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三國之最風流"
360搜"三國之最風流"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