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軍事小說 > 三國之最風流 > 125 并州難立冀州易(中)

125 并州難立冀州易(中)

    閻柔聽了蘇仆延此話,吃了一驚,說道:「此前我等不是議過,已經說定不與袁本初聯兵麼?當時大人等也都贊同,卻為何公於此時又提出與袁本初聯兵共擊公孫瓚,是為何故?」

    蘇仆延說道:「此一時,彼一時也。當時我等確實是贊同不與袁本初聯兵,可現下的情勢變了。公孫瓚勢不可當,閻公敗給了他,潞縣也因之而丟,則此種情形下,公孫瓚如果趁勝,繼續北上,——就像閻公你剛才說的,他正在犒勞三軍,可能隨時都會再來進犯我軍,那到的彼時,我聯軍如何應付?當此時刻,非袁本初不可助我勝公孫瓚。故此我認為現下只能請與袁本初聯兵不可了!如不與本初聯兵,強要與公孫瓚戰,我聯軍唯有敗亡一途。與其如此,我以為還是我之前的意見,不如大家這就散了伙,北還上谷,各自逃命去罷。」

    閻柔把目光轉向做中的鮮於輔、鮮於銀,問道:「鮮於君,你的意思是?」

    鮮於輔不覺想起了昨天晚上。

    便在昨夜,郭遜拜訪了他,拿了袁紹的一封親筆信給他看。

    信中,袁紹許諾鮮於輔,待敗公孫瓚後,不僅幽州諸郡,任隨鮮於輔選擇,他都肯上表天子,舉他去擔任太守;並且袁紹還願意上表天子,舉劉和任幽州刺史。

    又在信中,袁紹寫道:「公雖德重於幽,驍武不及閻柔,縱敗公孫瓚,公自度,可以制柔乎?況瓚者,公請再自度之,以公與柔、蘇仆延等,易敗之乎?紹為公慮,於今之計,宜與冀合,合則兩利,足敗公孫瓚,此其一也;候敗瓚,公輔劉和,外得吾援,足制柔,此其二也。若不從紹計,瓚既難敗,至若柔者,且將又一之瓚也!」

    言下之意,說閻柔可能會成為第二個公孫瓚。

    劉虞的下場,也就有可能會是鮮於輔未來的下場。

    這話說的很有些道理。

    從出身、能力來講,鮮於輔、劉虞的確是一路人,兩人皆是貴族名士,或言之,士大夫也;公孫瓚儘管也是出自右姓,可他是族中庶子,因其庶子的身份,與士族子弟素不對付,親近的都是市井小人,也就是說,公孫瓚實際上與閻柔近似,兩人都是以武勇立足於世的,換言之,壯士也。如此,暗示閻柔也許會成為另一個公孫瓚,倒非無的放矢。


    袁紹的這封信,在鮮於輔的腦中回想。

    鮮於輔遲疑了會兒,說道:「當下形勢,確與此前不同,如果請袁公相助的話,我軍擊敗公孫瓚的把握,或許會更大一些。」

    ——劉虞在世的時候,鮮於輔是相當警惕袁紹染指幽州的,然而時過境遷,今時不同往日,劉虞已死,幽州不再有重量級的人物、不再有能夠抗衡袁紹的人物坐鎮,那麼他為了自身的利益也好,為了消滅公孫瓚也好,卻也是只能改變態度,大概這也算是「隨時應變」了。

    閻柔瞠目結舌。

    他們這支部隊本來就是聯軍,部隊的組成共有三個部分,一部分是蘇仆延等帶來的本部落的烏桓、鮮卑騎兵,一部分是鮮於輔、鮮於銀、尾敦所統帶的幽州州軍的殘部,再一部分是閻柔自己的部曲。閻柔雖然因為在胡人中有威望,而且是漢人這兩重身份而得到了蘇仆延、鮮於輔等的共同擁戴,名義上是這支聯軍的主帥,可實際上他並不能做到一言堂,在重大的問題上他必須得尊重,甚至說是聽從蘇仆延、鮮於輔等人的意見。

    現在,蘇仆延和鮮於輔的意見居然一致都贊同與袁紹聯兵,閻柔也是無計可施了。

    他默然多時,說道:「既然公等皆願與袁公聯兵,那就按公等之議吧。」

    便令人把郭遜請來,告訴了郭遜眾人的意見。

    郭遜這個時候,亦沒必要再瞞着閻柔了,就把袁紹派來的那個使者叫來,當面把袁紹願送還劉和、及遣兵相助閻柔等共討公孫瓚兩事,悉數告與閻柔知曉。

    閻柔這時才明白了蘇仆延、鮮於輔兩人改變主意的緣故!

    一番商討過後,決定由鮮於輔、蘇仆延兩人親自南下冀州,往迎劉和,及與袁紹面議夾擊公孫瓚事。

    遂就於這日,蘇仆延、鮮於輔率引胡騎七千餘,離開駐地,先西行,再南下,繞過涿郡,前往冀州,去迎劉和;閻柔則率引主力暫時北撤,退入上谷。

   



  
趙子曰推薦:  赤旗  天命:從大業十二年開始  即鹿  
隨機推薦:  網遊之獨步武俠  九星霸體訣  原子戰神  劫天運  最強改造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三國之最風流"
360搜"三國之最風流"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