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軍事小說 > 三國之最風流 > 230 公路蔑辱拒應旨(二)

230 公路蔑辱拒應旨(二)

    董昭,字公仁,濟陰郡定陶縣人,其族乃是濟陰之右姓,他的名字荀貞曾有聆聽。

    其人年輕時被郡舉為孝廉,後在冀州為官,先是出任巨鹿郡的癭陶縣縣長,後又出任趙國的柏人縣縣令。袁紹謀取冀州之時,他正在柏人縣令的職位上,主動依附袁紹,因他頗有謀略,袁紹便用他參軍事。

    初平三年,袁紹於界橋迎戰公孫瓚,當時的巨鹿太守李邵和郡中的豪強、士紳認為公孫瓚兵力強盛,皆欲歸屬之,袁紹遂以董昭代李邵,領巨鹿太守。想要歸附公孫瓚的巨鹿豪強以孫伉等數十人為主。董昭到郡以後,偽造了一份袁紹的檄文,告郡中云:「得賊斥候張吉辭,將攻巨鹿,賊故孝廉孫伉等為應,檄到收行軍法,惡止其身,妻、子勿坐。」乃將孫伉等盡斬之。隨後,董昭挨個地安慰郡中的右姓、冠族們,郡中由是而定,為袁紹消弭了巨鹿之患。

    其後,魏郡太守栗攀為兵所害,袁紹就讓董昭又改領魏郡太守之任。外有袁紹與公孫瓚相爭,內有黑山諸軍聚眾作亂,魏郡境內當時大亂,反叛的賊人數以萬計。董昭採用離間之計,乘虛掩討,屢獲大勝,兩天之內,曾經三傳捷報,於是又將魏郡為袁紹平定下來。

    按理來說,董昭鞍前馬後,為袁紹先消弭鉅鹿之患,又平定魏郡之亂,着實立下了很大的功勞,袁紹理當對其進行重賞,加以重用才對,卻不料,因為董昭既非冀州本地之士,又非豫州之人,他家在濟陰,乃是兗州士人之故,故而他的才幹越突出,就越容易招來那些袁紹親信們的嫉妒,遂以其弟董訪在張邈軍中為由,便有人向袁紹進讒言,說董昭與張邈私通,袁紹與張邈那是相當不合的,袁紹便非但未對董昭大加重用,反竟因此欲治董昭之罪。

    董昭聞訊以後,趕緊以覲見天子為藉口,離開了魏郡,南下奔逃,然在逃至河內後,被張楊所留。通過張楊,董昭把印綬還給了朝廷,還印綬於朝,這是忠於朝廷的表現,朝廷因拜他為騎都尉。所以,張楊以「騎都尉」的官職稱他。

    從那以後,董昭就一直都留在了河內郡。張楊深重其才,遇到大事,常徵詢其意。

    上次程嘉勸說張楊,叫他不要阻撓荀貞攻略河南尹,張楊就曾詢問過董昭的意見。

    董昭建議他聽從程嘉的勸說。


    這一回,劉協降旨,召張楊來洛陽覲見,張楊也徵求了董昭的意見。

    董昭建議他遵從詔令,對他說:「將軍英雄之士,今不得不屈從於右將軍,為勢所迫耳。河內乃冀州南面之門戶,南扼大河之險,北接魏郡之壤,地勢緊要,將軍既與右將軍無故,又非冀州之士,而右將軍之所以仍留將軍居河內者,蓋因公孫瓚猶未滅故也;候瓚破滅,右將軍必收河內,是時將軍縱慾再屈從於右將軍,恐亦不能得矣。前程嘉謁見將軍時,與將軍曾言,若由車騎佔取河南尹,則將軍即可在車騎與右將軍間左右逢源,現下車騎已佔河南尹,並勤王功成,將迎天子駕幸潁川,此正將軍左右逢源之時也!唯是若無故往謁車騎,右將軍定然震怒,現既有詔令,召將軍至洛陽覲見,昭之愚見,將軍宜當奉旨,以藉機謁見車騎。」

    通過旁觀董昭本人的經歷,張楊對其話中的「既與袁紹無故,又非冀州之士」,可以說是有了更深的領悟和體會,因是對「候瓚破滅,右將軍必收河內」也就更加確信無疑,遂乃作出了決定,到洛陽來覲見劉協,同時,更重要的是拜見荀貞。

    為避免打草驚蛇,被袁紹提前制止,張楊索性連表都沒有給朝廷回,而是在劉協到了洛陽後,直接從河內來了。這些且不必多說。

    帳中當下,荀貞問得此策是董昭所獻,便與張楊說道:「卻不知董君可從將軍同來洛陽了?」

    張楊答道:「回明公的話,公仁與楊一起來的,他現下正在營外。」

    荀貞問道:「朝廷不是早已詔拜董君為騎都尉了麼?他非白身,為何不與你同來覲見陛下?」

    張楊答道:「聖上的令旨裏邊,只召楊覲見,未有言及公仁,是以公仁未敢造次。」

    荀貞恍然,撫短髭而笑,說道:「董君不但機巧多謀,而且還是個仔細人。那就勞煩將軍,請他入營與我一見,可好?」

    張楊豈有不從之理,恭恭敬敬地應了聲諾。

 



  
趙子曰推薦:  天命:從大業十二年開始  即鹿  赤旗  
隨機推薦:  神級插班生  超神當鋪  劫天運  最強改造  一品江山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三國之最風流"
360搜"三國之最風流"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