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常理推斷,不改變戰略的進攻方向其實是正確的意見,確如持這種觀點的諸人所認為:曹操剛繼任兗州刺史,他就算想收復濟北、東平、任城,料也有心無力,無礙徐州攻取濟南。
可是,荀貞清楚曹操的能力,深知不可「養虎為患」,故而決定採納戲志才的建議。
計議定下,荀貞與戲志才、荀攸、荀彧三人密商接下來該如何展開作戰前的部署。
部署具體可分為三個問題。
首先一個,是部隊的調駐位置。
打仗需要兵馬,按照原計劃,荀貞本是打算等到明年開春後,即調東海的駐兵、新兵進駐泰山北部,從屬荀成,進攻濟南。現在改變了進攻的方向,那麼部隊應該調駐何地?
戲志才說道:「而今泰山郡為吾州有,擺在吾州面前的,要麼北取濟南國,要麼西擊濟北國,孫子云『攻而示之不攻』,將軍宜仍陳兵嬴、荏,作勢攻濟南,以惑兗州耳目。」
嬴縣、荏縣在泰山郡的最北邊,與濟南接壤。戲志才的意思是,可以裝出要打濟南國的樣子,以使曹操做出錯誤的判斷,從而達到出其不意,免得曹操早作預備的效果。
荀貞沉吟了許久,不同意戲志才的建言,說道:「聲東擊西,固然上策,而孟德知兵,聰明人也,吾如大舉陳兵泰山郡北,或會反使其生疑,不如反其道以用之,陳兵博、荏。」
荏縣在泰山的最西北角,北與濟南接壤,西與濟北接壤;博縣在荏縣的南邊,西亦與濟北接壤。「聲東擊西」的確是個好計策,可這樣的計策對付普通人可以,對付聰明人就不夠了,
出於對曹操的重視和了解,荀貞認為應該大膽地用奇,乾脆就直接陳兵在濟北國的東界。
戲志才、荀攸、荀彧反覆考慮,贊同了荀貞的意見。
其次一個,是主將的問題。
本來是要用荀成為主將的,為此,荀貞還表了他暫領泰山太守,現下不打濟南,要改打濟北了,那麼這個主將是仍用荀成,還是換一個?
在這個問題上,荀貞四人的意見相同:不能仍用荀成,要換一個。
原因很簡單:濟南、濟北,一個屬青州,一個屬兗州,是兩個不同的作戰方向,而濟南國,早晚是要打的,不可能由一個人同時擔負兩個戰場的作戰任務,因是,需另擇一人為將。
至於擇誰為將,倒是不必為難。
荀貞前時剛有意仍使樂進領兵,當下正可用之。
樂進果毅,有能力,與江鵠、陳褒等皆相識已久,彼此了解脾性,可以撥江、陳歸他統一指揮,並且還有重要的一點,他是兗州人,家在東郡,濟北西與東郡接壤,地理人情他都很熟。
第三個問題是,這個仗要打到什麼程度,換言之,要達成什麼樣的意圖。
不外乎兩者,或以佔地為要,或以殲敵為要。
荀貞決定,兩者兼顧。
城池肯定要佔,黃巾也要打,這個打,不以殺傷為主要目的,以俘獲為要。佔地與俘獲相比,更重視後者一些。畢竟,被黃巾肆虐了這麼久,濟北實已凋敝,與其占殘城,不如借俘獲而提升實力,只要有了充足的實力,其它的都好說,同時,儘可能地驅趕部分黃巾西入東郡,以使曹操自顧不暇,耗兗州兵糧,爭取達到「充實自己,損耗曹操」之目的。
濟北與濟南有接壤,兩地的黃巾間有呼應,為減輕樂進的壓力,當開戰後,荀貞會檄荀成配合樂進作戰。
荀貞當日議定,次日就傳書樂進,召他來郯。
兗州的消息一道接着一道。
田楷趁劉岱被刺、曹操初任的機會,遣兵出平原縣,從黃河西攻東郡,曹仁據守聊城。曹操身在臨邑,沒有回師,以夏侯淵為將,沿黃河東岸、濟水西岸襲掠平原,夏侯淵領步騎馳兩水間,日夜行百餘里,至漯陰城下,平原大震,田楷由是撤兵,想把夏侯淵圍殲於平原郡內,夏侯淵及時退返,令田楷徒勞無功,曹仁趁機進攻,殲滅了田楷留在東郡北界的一部人馬。
經此一回合的交手,田楷絲毫便宜沒有佔着,暫時休兵。
這樣,繼暫時稍微安定住了濟北的局面後,曹操又暫時消除了平原郡田楷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