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縣城中,袁紹收到了曹操求援的來書,看罷之後,顧與堂中諸人說道:「孟德復大敗於兗,已退回東郡,張孟卓也已回陳留去也。山陽、濟陰兩郡,孟德旋得旋失,又被荀貞奪去,孟德向我求援,君等以為我該如何答覆於他?」
一人起身,義憤填膺似的,憤聲說道:「荀貞擅竊兗州,殺戮百姓,縱能逞其一時之凶意,而終究不免敗亡之途也。」
眾人看去,說話之人乃是郭圖。
如前文所述,這個郭圖是潁川人,荀貞的老鄉,兩人當年曾經一起在潁川郡府做過同僚,但兩人的關係一直不和,自投到袁紹帳下之後,郭圖只要是聽到荀貞那邊的消息,通常都是一種鄙夷、排斥的態度,其實他的這種態度,既是因為兩人之前有舊怨,往深里說,也是因為他對荀貞現在威風凜凜,稱雄東南的目前地位,存有羨慕和嫉妒。
其心中的心思且不必探究,只說袁紹聽着郭圖這話,心中想道:「昔群雄並起,共討董卓,凡參與者無不是今世之俊彥,國家之重臣也,我那會兒並不甚重荀貞之,卻不意倏忽數年,這荀貞竟是不但在徐州站穩腳步,且外侵兗、州,已儼然東南之一小霸也!
「不過,公則此言倒也不錯,其雖今小霸東南,而待我北滅公孫瓚,西破黑山軍之後,挾冀、幽諸州之勢,東向而問之,其能奈何哉?若降我則罷,不失富貴,若不肯降,反手滅之何難!」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如今在海內的聲望那是一時無二,沒有任何士族可以比得上的,荀氏雖也名門,但荀氏往年的聲譽只是多因荀淑及其諸子,即「荀氏八龍」的德行出眾而已,論以家族舊時的「權勢」和「貴重」,荀淑最高也僅做過一縣之長,其之諸子除荀爽以外,要麼不曾出仕,要麼也頂多只做過縣長、縣令、公府掾吏之類的小官,得以官至二千石太守的僅荀淑次子荀緄一人而已,——他曾任過濟南相,換言之,也就是說,荀氏連「累世二千石」這個最基礎的世家閥族之條件都不能滿足,故與「門生故吏遍天下」的袁氏,在「權」與「貴」這方面,簡直是天壤之別,根本無法相比,此其袁紹早前不怎麼重視荀貞的緣故之一。
再一個緣故,自然便是冀州的地理位置,也要比徐州好太多了。冀州北連幽、並,俯瞰中原,青、兗、徐三州皆處其東,如果比作一個人的話,冀州就是人的軀幹,是人的腹心,只要能鞏固住在冀州的統治,再拿下幽、並,那麼去打豫州也好,去打青、兗、徐也好,好有一比,俱為高屋建瓴,卷席之勢。從戰略角度講,冀州如是金銀寶貝,徐州就是旮旯邊角。
所以,荀貞儘管現在徐州搞的風生水起,有聲有色,實際上,袁紹對他並無十分的警惕,——這也是為何他一直沒有竭盡全力地幫助曹操的一個緣由,在他看來,只要曹操、張邈能先擋住荀貞就行了,至於將來怎麼辦?如他所想,若荀貞不降於他,他有「反手滅之」的信心。
郭圖說完,又一人起身,進言說道:「明公,在下愚見,對孟德的求援,可暫先不予之。」
袁紹看去,說話之人乃是逢紀。
卻袁紹帳下現在的文佐謀臣,大致分為兩大派,三小派。
兩大派者,以沮授、審配、田豐等為代表的冀州本土士人,和以郭圖、辛評、辛毗等為代表的潁川士人;三小派者,潁川士人這一派裏頭,還有幾個是袁紹舊日的朋友,如潁川人淳於瓊、南陽人許攸等,淳於瓊本為潁川人,南陽接壤潁川,因此他們和郭圖等走得就比較近。
這位逢紀,從出身來說,算是袁紹舊友這一小派的,但與淳於瓊、許攸不同,他親近的卻非潁川這一大派,而是冀州士人這一大派。卻是說了,這是為何?這與潁川士人的傳統習慣有關。潁川此地,久受法家影響,民間好訟,好打官司、好起糾紛導致的後果之一就是結黨排外,淳於瓊、許攸或家在潁川,或家鄰潁川,因得以被郭圖等容納,逢紀卻籍貫青州,其家遠在海濱,因是他不能融入到郭圖等的這個小集團中,只能朝冀州士人派這邊靠攏。
逢紀既然非是潁川一派,對郭圖的「憤慨」,他就無動於衷,因而倒是沒有順着郭圖的話,再來抨擊荀貞,而只是就事論事,就曹操來書求援此事,向袁紹道出自己的意見。
袁紹聽了,呼逢紀的字
63 孟岱北上使幽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