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華城是一座老城,依山傍水。 et
雖然依山傍水,卻因窮鄉僻壤、沒有四通八達的道路,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這裏的人們一直都還過着溫飽的小日子,家家都沒有什麼積蓄。
在經濟大爆發的年代裏,這裏開始另闢蹊徑,東、南、北開發區的落成,在空閒了十年後,於十幾年前第一座私校的出現,開始出現商機。
過了東大橋,東山鎮開發區內,也開始工廠林立,人潮湧至。
因為經濟的落後,政策對私營企業是鼓勵和歡迎的,沒有什麼嚴格的條條框框,在第一所私校牟利暴發之後的不幾年,城南、北開發區內開始私校林立,而此帶動起來小城的經濟發展。
私校主要招生對象為農村留守兒童和附近的外來務工人員家庭里的孩子,原本農業大縣的鳳華城,在八零、九零後成長起來的今天,已經沒有多少年輕人還願意呆在家裏務農了,外出打工的風潮只增不減,一眼望去,農田裏多為老年人的身影。
年輕人外出打工,老人在家不但要帶着孩子,還要做活。
正是住宿模式的私校,很好地解決了留守兒童問題,因此,雖然這裏已然私校林立,卻只要能開辦起來的,也都順利發展了起來。
私校之所以能迅疾地在此「安家落戶」蓬勃發展起來,自然不止年輕一代的外出務工造成的留守兒童問題因素,原因是方方面面的,其的一種緣故或許可以從「盛苑」私校董事長盛廣福的一次講演覺察痕跡:
我們這裏的考生是極其辛苦的,特別是在考大學的問題,若要想考名校,必須要那些大城市裏的孩子分數高出很多很多,方才能跟人家進同一所名校。而「名校改變命運」這是眾所周知的,在科技已然發達至今天的年代裏,每位家長都全身心付出的只要能讓孩子了好大學,並為此而無怨無悔。而公立學校為了響應素質教育的大方略,在學習成績已經沒有那麼重視了,特別是農村鄉下,一些明明水平很高的教師一旦能夠考公職,便跟有了鐵飯碗一樣,對教學忽視、懈怠,私校卻如此脫穎而出……
城北橋以北的開發區,現在簡直是成了「校苑城」。乾脆,那裏設立了一個「北苑社區」。
私校的建設發展一舉盤活了整個城市。
終於,在天時地利都具備的情況下,小城裏的普通老百姓們,也都開始漸漸有錢了。
經濟持續增長後的今天,鳳華城已然有了「小海」之稱。
自然,勤勞的人們,都迎來了好日子,也還有不如意的,甚至貧困戶,歸根到底都跟一個「懶」字脫不開關係。
……
這家大排檔坐落在鳳華城以西的「山街」,是這裏唯獨還僅剩的一家大排檔,其餘都被迫搬遷去了別的地方。
山街毗鄰西菜市場,這裏原本是這座城市的城心,鬧市區,現在一眼望去,滿目蒼夷,到處都是拆遷的痕跡,不錯,現在這裏正在拆遷,很多店面都空了,有些鏽了的卷閘門,也不再開啟。
大排檔是三個親姐妹開的,這家大排檔也叫做「三姐妹大排檔」。雖然拆遷,而這家大排檔的生意,依舊很好。
原因很簡答,「人美價廉」。
一輛看起來很是厚重的黑色桑塔納小轎車停在大排檔一旁。
此時「三姐妹大排檔」還有幾桌沒有散去,只見了其一桌,五、六個人,三男兩女,桌稀稀拉拉的幾盤菜、一盆湯,桌下啤酒瓶東倒西歪的倒是散落不少,其間還有一瓶已然空了的白酒瓶。
看來喝不少了。
只見一胖胖的年輕人,身高一般,平頭,戴着黑框眼鏡,頗為斯,正在眾人前吼着什麼……
「好一個貞潔王寶釧……這錠銀,三兩三,拿回去,把家安,買綾羅,做衣衫……」
掌聲四起,一旁的兩男兩女鼓掌叫「好」。
胖胖的年輕人唱完,自己給自己灌下一杯啤酒,嘆息道:「可惜可惜,這西皮流水裏也沒個伴奏,要是加那鑼鼓雲板,可真好了。」
他倒不謙虛。
此人名叫尹偉。尹偉現在保險公司班,未婚,基本算是啃老族。
說完,尹偉又自斟自滿了一杯,還是依舊站着,舉杯伸出道:「嫂子,恭喜啊,我敬你一個。
第1章 這就是我的男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