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偉抓了抓頭皮說:「我就影影晃晃的記着個方向,具體怎麼走我就不知道了。」
小紅扯着小偉說:「隨便走吧,方向對了就差不多。」
幾個人順着馬路往右邊走,也不知道對面這條路是通向哪的,反正習里糊塗走。走了一段,小劉指着四個人的左邊說:「那邊是公園不?」
路燈只能照亮一點點範圍,四個人努力的往小劉指的那裏看,反正感覺像是一片樹木。又往前走了一段,路又分岔口了,三個人都看向小偉,小偉說:「如果剛才那是公園的話,這會兒應該往左,往公園前面走。」
四個人就拐進左邊的路口,這段不知道為什麼連路燈都是隔着好遠好遠才有一個了,路上也沒有人和車,這片就不是居民區。
又走了一百多米,小劉說:「對了對了,應該走對了,你看前面那片。」前面隔着幾十米遠的對面一片燈火通明,能看見不少人影在走動,四個人加快腳步走了過去。
果然是對了的,又走了一百多米,燈光亮了起來,向右一拐,一片熱鬧呈現眼前。
城隍廟這會兒已經關閉了,廟不大,廟前有一方水池,也不大。在水池邊上一棟三層古制高樓,樓下圍着半圈古制平屋,裏面人影攢動,吵雜聲隨風入耳而來,空氣中也聞到了食物的香氣。
轉了一圈,平屋這邊形成的狹長窄巷裏全是古玩字畫一類的工藝品銷售,也有古制長衣,也不知道在什麼場合能穿上這個,都是絲綢製成,看上去也並不高端,但賣的價格到是實打實的貴。
樓上全是吃的,不過大多是各種包點,一個蟹黃包要八塊錢,蝦仁水晶包十二,而且這會兒也已經要打烊了,售貨員有點不想搭理人,懶洋洋的態度。
小劉嘆了口氣說:「到了滬海才知道自己有多窮啊,我一個月工資能吃兩頓飽飯。」
小紅說:「不到京城不覺得官小,不到滬海不知道錢少,你感嘆個啥?」
小劉說:「我就在想滬海本地人都掙多少錢,他們怎麼生活。」
小偉四下打量了一下說:「估計本地人也不到這邊來吧,你一個東北人沒來過這邊都知道的地方,肯定就是風景名勝了,風景名勝的地方哪裏不貴?本來就是給外地人準備的。」
小紅說:「為什麼風景名勝就得貴呢?好好做買賣不行嗎?」
小偉說:「咱那水洞不也一樣,都一樣。來的都是外地人,殺一個算一個唄。再說了,這種地方生意肯定好,盯着的人也多,都得求關係找門路的才能進來,方方面面打點下來成本不就上去了嘛,不賣貴了怎麼掙錢?你在咱小區里開這麼個包子鋪用多少錢?幾千塊錢。這呢?沒有十萬你看他能不能開起來。」
小劉點頭說:「對,附加成本太高,政府啊各級管理部門都指着咬一口呢,至於最後東西賣多少錢人能不能買起經營戶能不能掙錢和他們有毛個關係,賠也不賠他們。」
四個人撿着賣相好的包點買了一圈,一個人手裏捧着幾個邊走邊吃,貴是貴,味道還是不錯的,起碼不甜。嘎子手裏的叉燒包除外。
滬海人很喜歡吃包子鏝頭這些,最喜歡生煎或者鍋貼。滬海這邊叉燒包,燒麥,小籠包,醬肉包,餛飩,水煎包,鍋貼生煎等店鋪都比較多,生意也都不錯,但實際上沒一樣是本地傳統小吃。
叉燒是廣東風味,燒麥起源於京城回回館,餛飩也是京城小吃,醬肉包是川蜀小吃,生煎和鍋貼是山東特產。要說離滬海人最貼近的就是小籠包,這種起源於豫南開封的小吃隨南宋到江南,在這裏發揚光大,因為傳過來的時間比較久遠,不妨就當它是本地風味吧。
城隍廟這裏有一家南翔包子,就是專做小籠包的,每天排隊購買的人很多,是滬海名吃。
事實上中國現今各地的名特小吃有一多半是發源於豫南和山東的。還有一些在京城。
90年城隍廟這裏還沒有擴建,地方不大,幾個人邊吃邊逛很快就轉完了,那些「古董」什麼的幾個人又都沒有興趣,合計了一下,乾脆就打車回酒店休息。
第二天,在酒店裏吃了早餐,四個人又出來逛街。
這次出來的目的也是開開眼界,自然要多走多看多聽。
淮海路,四川北路和南京路被稱為滬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