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正感到為難呢,王振和曹鼐提出的法子其實是一樣的,但其中的分別他也心知肚明。論親疏遠近,王振自然佔了上風,可朱祁鎮也知道這麼做有些不妥,畢竟廠衛在許多事上是擺不上枱面的。
或許,自己可以和稀泥地讓兩方都出人前往大同查探究竟,這樣互相有了牽制,辦事也能更盡心些。這是皇帝在于謙開口前想出的對策,而聽到這句話後,他卻是精神一振:「哦?於卿有什麼別的看法麼?」對于謙,他向來是頗為看重的,不然也不會用奪情的手段將其從杭州老家給拉回到京城了。
于謙掃了一眼周圍那些同僚後,方才開口:「陛下,臣以為此時再派官員前往大同探查真假已經有些晚了。若事情傳出去,不但民間百姓會多有議論,就是邊關將士說不定也會感到不滿,甚至心寒。若最後查出此番功勞確有問題也就罷了,可要是大同的這場大捷乃是事實呢?看到朝廷不但沒有封賞,反而派人來查問,那邊關將士……」
他這話雖未完全說開,但其中意思已經透了出來。這也讓不少人的心裏一動,就是天子也微微皺起了眉頭,確實,這麼做很有些不地道,對邊軍軍心士氣的打擊也一定不小。
看出大家已領會了自己話中之意,于謙便打鐵趁熱地道:「另外,朝廷本打算在上元節時便公佈這一戰果,此時其實已是滿城皆知。若突然改變,那天下人將如何看待?這也是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哪。」
朝廷的威信是建立在信譽的基礎上的,若是在某些決定上朝令夕改,確實會給他們帶來不小的影響。這一點,內閣和六部的相關官員的感受是最深的,所以他們也都紛紛點頭表示認同,曹鼐更是出聲支持:「陛下,於侍郎所言甚是,是微臣之前將事情想簡單了。」
「若照於侍郎你這說法,那朝廷就該不問真假地封賞大同官軍了?此例一開,今後邊軍要是都有樣學樣,後果可殊難預料哪。」王振的臉色有些難看地說了這麼一句。顯然,他對于謙突然的橫插一棒是相當不滿的。
不過這話卻也有幾分道理,不但王振一黨的幾名官員適時地出聲附和,就連皇帝也略略皺起了眉頭:「確實,朝廷總不能什麼都不查就對此事加以封賞吧?」
「陛下,臣有一法或可解此難題。」于謙在站出來說話時,就有了打算,此刻立即回話道。
「哦,說來聽聽。」朱祁鎮忙點頭,饒有興味地說道。
「臣以為,朝廷可以下旨,讓大同守軍派人來京城獻捷,如此便可解決所有問題了。」于謙沉着地道出了自己的對策。
而此言一出,在場不少官員的臉色卻是一變,就連張輔也是白眉一挑,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色來。
這獻捷,從字面意思上來說,就是由立功的軍士押送着戰鬥勝利後的所得,比如繳獲、首級、俘虜什麼的來京城上繳了。而這,卻是無尚的榮譽,只有為朝廷立下了大功的人才能有進京獻捷的待遇。
大明立國這百來年裏,與外敵作戰也不知凡幾,可真正有將領能隆而重之獻捷的,卻是一個巴掌都數得過來。所以這對朝廷來說自然算得上是一件大事了。
可仔細想來,以近幾十年來邊關的平靜,以及此番殺傷蒙人近五千的戰果,讓他們進京一趟倒也不算是小題大做了。
于謙的話還在繼續:「如此做有兩個好處。一者可以用此來驗證他們在捷報上所提的斬首之數是否是實。只要他們真能拿來數千蒙人首級,則他們的功勞不辯自明,朝廷也可趁機好生封賞邊關將士。而要是他們所言有詐,必然心虛而不敢上京,到時朝廷處置他們也就名正言順了。
「至於第二點好處,那就是有此一說法,那百姓也不會對此多加懷疑與議論了,如此我朝廷的顏面和威信也就得以保全。不知陛下以為如何?」
其實都不用問這一句,因為朱祁鎮臉上的笑容已經表明了一切。這,確實是最完美的,解決眼下難題的好辦法。
「此法大妙,各位愛卿以為如何?」皇帝說着,又掃視着問了一下面前的這些大臣。
眾臣自然不會在此事上與天子唱反調,就連王振,也沉默了。於是,當即,他們就定下了擬旨讓大同守軍來京獻捷的意思,並由兵部即刻派出人馬,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將之送去大同。
當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