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三的下午,雨停了,午後的瀋陽城陽光明媚。遼東的這個季節里,天氣適中,涼爽而不失溫和,是一年裏最宜人的時候。
位於瀋陽城西外的小道上,孫九娘抹了抹額頭上的汗珠,看着河邊築起來的路基,原本的疲倦被驅散了三分,露出了一分微笑。她的身邊,更有無數同樣的女子穿着一身工作組發放的短衫長褲,帶着皮手套修築路基。
第一批報名的婦人從瀋陽出發,抵達了三塔鋪。
三千名女子在隨軍報名的學子手中被分成一個個小隊,修築地基,鋪撒石子,陳設枕木。
甚至,哪怕以最苛刻的目光來看,一旦獲得生機,這些女子的勞動效率竟是比起男子還要高。
當第一天的勞作完畢以後,三千女子在三塔鋪開始休息。
隨後……
當第二天的勞作開始時,這三千已經初步經受了訓練的女子繼續朝着下一個目的地行進。她們依舊開始初步的修築地基,在她們的身後,下一批難民女子會在已經修築一部分的基礎之上繼續修築。隨後抵達下一個休整點。
那裏,有通過這一回搶修道路運抵而來的軍糧。
大明的政治機器開始轟鳴,發出全力開動之聲。
在這一系列安排之下,瀋陽遼陽等地難民安置壓力驟減。伴隨着鐵路軌道的修築,後方的糧食也開始迅速運達前方,
無數從京師大學堂、國子監、南京師範學校等地應募而來的學子們組織着這一場浩大的工程。
營口港,遼河入海,造就了這裏一片良港條件。
當朱慈烺抵達這裏的時候,這裏已然一派熱火朝天之氣。
金吾軍、禁衛軍、以及剛剛抵達的飛熊師都分派人手,開始在這裏搶修行軍碼頭。
來自帝國母體的龐大海量軍需物資通過天津軍港轉運於此。
其中,最是亮眼的自然就是一艘艘細長漂亮的飛剪船。
這些飛剪船得到了最先的安排。
第一艘飛剪船到了。
臨時碼頭裏一陣晃蕩,興奮的手忙腳亂間,有人高聲大喊了起來:「快看,是鐵,是鐵啊!」
「真的是鐵?」
「一船的鐵?」
「不是一船的鐵,是一船又一船的鐵!」
……
無數人興奮得大叫。
就如同後世經常用鋼鐵產量來衡量一個國家的國力一樣。這個年代一樣適用。
而現在,來自京師鋼鐵廠出產的大量優質鋼鐵抵達了營口。
一船又一船的鐵軌從船上運下,裝載進了營口港。
不同於別處的港口,營口港里,叮叮噹噹的聲音響了起來。
眾人定睛看過去,紛紛都發現了這一出不同尋常的地方。
叮叮噹噹的聲音,那是鐵軌車木輪在軌道上發出的聲音。
借着港口稍低的地利,一輛又一輛的鐵軌車從港口車站裏滑下,停在碼頭前。港口工人們魚貫而出,將鐵軌裝入,馳往前線。
鐵軌之上,細軟的沙石地面上,一匹又一批馱馬打着響鼻,朝着北方馳去。
朱慈烺站在高台之上,饒有趣味的看着一個個的港口女工:「這遼東的半邊天,已然有半邊是女兒家頂着嘍。哈哈,有了這一批緊急趕運到的鐵軌,我們就可以先將營口海運到的糧食緊急運送到海州。在海州,我們兩頭對接,一路從南往北,一路從北往南。哪些在瀋陽等重災區的難民們呢,一站接一站的南下,將難民的壓力疏解到各處均攤,再依靠着修築完畢的緊急軍用軌道,我們就可以將海運到的糧食迅速供應到瀋陽了!」
「軌道,實乃興國之利器啊!」回應朱慈烺的是從工部趕過來的宋應星。
宋應星是今年三月份被朱慈烺聘為工部尚書的。這位歷史上鼎鼎大名的科學家而今已經五十九歲了。
鬚髮皆白的宋應星過的並不算得意。
他早年有過目不忘之才,頗為師長喜愛,年紀稍大以後遍在奉新縣縣學為庠生。宋應星的啟蒙期間了解了宋代四大家,周敦頤、朱熹、張載以及程頤。最終,宋應星選擇了張載的關學。天文、聲學、農學以及工藝製造都極為有興趣。更是熟讀李時珍的《本草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