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有利必有弊,全體起立後的觀眾製造出的掌聲的確更洶湧得幾乎讓耳朵發麻,可一眼看過去視覺效果卻是倒退了,遠沒有都各就各位規規矩矩坐着時那麼整齊了。站起來後,一片紐約佬互相之間的高矮胖瘦對比似乎比膚色差別還大,穿着傳統正式的人雖然不少但也不乏追求時尚潮流的。不光站起來,好些聽眾還動起來了,似乎是活動久坐後的筋骨,不僅左轉右轉打量甚至還有互相湊近的交頭接耳。
都動起來吧,台上的燕尾服指揮家也放鬆了挺胸收腹的姿勢,開始優雅在雙腳踱步,更大幅度地轉動身體向三面觀眾投遞第二輪更為親切的致意。
不光視覺效果凌亂了,音樂廳里的聲音也開始不再純粹,隨着交頭接耳的人越來越多,那種低沉的嗡嗡聲逐漸在掌聲波濤中若隱若現。也不能怪聽眾不夠尊重舞台,觀眾席上的的那些同行好像是平時能說會道慣了,這會紛紛熱烈交流起來的樣子簡直爭先恐後,好多人都把鼓掌當成副業甚至敷衍了。而在洶湧持續的掌聲和逐漸形成氣候的群體議論中,那種從波濤中時不時一躍而起的喝彩聲也有了頻繁密集起來的趨勢,當同時有好幾個男女高低音此起彼伏,眼看又一股新勢力要冒頭。
國際移民大城市文化熔爐呀,自全體起立後,紐約聽眾普遍的嚴肅高雅精神面貌開始了明顯的分化,跟浦海大劇院裏那自始至終的和諧統一大不一樣。靠近舞台的白人老婦的站姿雖然略顯佝僂但一直沒放下莊重肅穆,可她身邊的老頭卻轉着脖子到處看稀奇。右邊掛票包廂里看上去不是地中海就是印度人種的正裝中年男性是極少數把巴掌拍得漫不經心的聽眾之一,似乎站得都不耐煩,而他身邊的年輕拉美相貌女人卻眉飛色舞得像是進來娛樂場所要控制不住身體了。後排一個並不好聽的男低音每隔幾秒就扯嗓子大喊一聲bravo簡直像搗亂,之前跟楊景行打過招呼的老夫婦則甜蜜的私語模樣。
是該讓聽眾放鬆了一下了,或者就是包廂里政客太太子女們越來越熱切的互相交談讓耶羅米爾不得不順坡下驢,已經享受了超過三分鐘掌聲的指揮家微笑着又昂首挺胸了一下,在聽眾們的矚目中經過充分的醞釀之後,他終於捨得鞠躬了,而且很標準很有誠意算得上深鞠躬,並且保持了一下才起身,為自己多拖出幾秒虛榮時間。
之前受多方不利因素影響的掌聲又猛地回到了聽眾還沒起立時的盛況,似乎還更熱烈,不管是同行還是普通聽眾都放下了口頭上的事,再度全心全意同心同德地拍手。不過那些那些喝彩的聲音沒受影響,反而受了激勵,開始出現的更多聲音和單詞。
耶羅米爾只有一鞠躬的,不過笑容更明顯了,肢體更隨和些了。
可觀眾似乎好像已經強弩之末了,掌聲沒能在新的一個高峰長久保持,隨着很快再次展開的聽眾內部交流而開始滑落。好些聽眾不光在指揮家眼皮子下議論紛紛,動作也越來越不規矩了,有些人的站立位置已經偏離自己的座位中間線,三三兩兩的要搞小團體了。
音樂廳里的聲音已經開始顯得嘈雜,好像是要搞點熱鬧。看清形勢的華人同胞們開始出手,熱別是那些七八個坐一堆的,似乎早就準備得迫不及待了簡直一點就燃,根本不需要什麼醞釀過度。雖然指揮家的表演還沒完全結束,但越來越多華人華僑觀眾開始想起作曲家的存在,不管是需要回頭的還是轉身都不成問題,而且比起其他聽眾偶爾對作曲家的觀察或者好奇,同胞們的視線會停留得更久,臉上也更燦爛得多,那種目光和神情好像跟浦海大劇院裏的良師益友沒什麼差別,似乎也有喜悅甚至驕傲。楊景行自己也跟在浦海時一樣,把掌聲和關注尊重都獻給舞台。
耶羅米爾應該已經發現大勢所趨了,不過他還有後招,他只需要優雅邁步走下指揮台,即展現了自己氣質也給了聽眾反應時間。不過那些交頭接耳左顧右盼的聽眾似乎並沒讓注意力離開過舞台,頓時就全體注目了,沒人錯過指揮家風度地朝樂團首席伸手的場景。
終於輪到自己了,威爾遜左手提着琴從容起身,在還沒完全伸直腰杆的時候就把右手朝指揮迎去。雖然是老同事了,但指揮和首席兩手相握的時候還是一副濃烈的互相尊重敬佩的畫面。威爾遜的姿態要顯得更敬重對方一些,雖然他臉上的笑容堪比政客,還有意朝向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