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強如德國,受限於國土人力和資源等等方面的影響,他們只能是在戰略空軍和戰術空軍之中選擇一項來發展。戰略轟炸機這種東西如果數量少了的話無法形成規模,而沒有大規模的密集轟炸同樣無法發揮其作用。
德國人就算是能夠造出來性能不錯的戰略轟炸機也無法大批量的生產裝備部隊。與其這樣浪費資源還不如不做。而其它許多國家甚至就連單一軍種都無法構建,他們僅僅是做到了有飛機而已。
因此,當盟國看着天空之中鋪天蓋地般的密集戰略轟炸機部隊的時候,他們的內心是痛苦的。這場戰爭眼看着就要走向失敗了。如果被圍困在高加索的部隊無法被解救出來的話,那盟國在歐羅巴大陸上或許無法支撐到明年冬季。
在這種情況下,由不得盟國不拼命。
出身於普魯士貴族家庭的弗里茨.埃里希.馮.曼施泰因將軍接受命令從巴伐利亞啟程飛抵頓涅斯克接手了解圍軍團的指揮權。在他出發之前,德國首相找到他向他親口承諾,只要他能夠將包圍圈內的軍隊解救出來,那他就將得到一柄陸軍元帥權杖。
然而曼施泰因的回答卻是「我會盡力。」
雖然德國人已經在烏克蘭南部地區集結了一支極為強大的兵力,但是其實力並不足以在明軍的面前討到好處。一生從軍的曼施泰因非常務實,他知道自己的任務非常困難。
在抵達烏克蘭之後,曼施泰因仔細研究了戰場形勢之後認為這一場解救戰役無法取巧,明軍的防禦也沒有明顯的漏洞可以使用。唯一的辦法就是硬碰硬的與明軍死戰。而這一點卻正是明軍最為強大的地方所在。論起硬打硬的實力來,誰能和明軍相比?
曼施泰因唯一的優勢就是他掌握着主動權,具體選擇在什麼地方進行突擊由他來掌握。經過謹慎選擇之後。曼施泰因最終將目標選在了明軍防備力量最為堅固的頓河畔羅斯托夫。
頓河畔羅斯托夫,一個又拗口又長的名字。這裏是解救部隊與包圍圈內的盟軍最為接近的地方,也是道路交通條件最好的地方。選擇這裏作為突圍點的話,可以大大縮短雙方之間的距離,這一點在此時此刻非常重要。
此時俄國野外天寒地凍,零下數十度的氣溫也意味着軍隊大規模出行必須要藉助車輛才行。依靠人的雙腿在雪地之中行走的話。要不了多久他們就耗盡體力。而且也無法行走太長的距離。
而此時被圍困的盟軍大部分都是步兵,就算是有一些車輛也因為缺乏燃料而很難進行長距離的行動。這種情況就迫使盟軍不得不將目標放在雙方附近接近的地方才行。而且就算是盟軍還有部分的車輛但是因為大部分的燃料都已經被拿去取暖用掉,他們在野地之中也無法行軍太遠。
野外到處都是茫茫雪原和沒大腿的雪地,汽車也無法在這種地方行動。這就迫使盟軍不得不選擇條件足夠好的地方才行。而所有符合這一切條件的地方只有頓河畔羅斯托夫。
德國人能夠想到的事情,沒理由明軍看不出來。在整個漫長的頓河防線上,防備力量最為堅固的就是頓河畔羅斯托夫這座城市。整整一個海軍陸戰隊師配屬了大量的炮兵工兵以及輔助部隊駐守在這裏。在他們的周圍是數個明軍裝甲師和步兵師。而且,明軍可以隨時派出援軍進行增援作戰。
雖然知道這非常困難,但是曼施泰因已經別無選擇。
時間來到1943年2月5日,一個陰雲密佈。飛機無法起飛的日子裏。盟軍解圍兵團與包圍圈內的部隊幾乎同時出動。聲勢浩大的解圍戰役正式開始。
包圍圈內的盟軍部隊以德法美的軍隊為主力,以大批能夠行動的車輛為先導,眾多步兵徒步跟隨着向頓河畔羅斯托夫地區殺去。能夠擠上各種車輛的全都是精英士兵,這些人被挑選出來坐車用以節約體力,就是為了讓他們在突圍行動之中成為前鋒炮灰。
而那些徒步跟隨的官兵們,能不能在這種漫天大雪的時候走到戰場,那真的是要老天保佑了。當然了,盟軍突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留下大批的炮灰部隊用來阻攔明軍南方集團軍群的追擊。
規模龐大的軍隊被拋棄在了各自的陣地上。除了一封堅守戰場的命令電報之外他們什麼都沒有得到。卻要用血肉之軀在這茫茫雪原之中,在刺骨的嚴寒之下與武裝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