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元宵,很多地方的習俗是吃湯圓,但桃花村卻不止。
除了湯圓外,他們這裏還流行吃一種米磨成面做的食物。
做法與包子似乎類似,不過用料卻是粘米,而且形狀是正圓的。
將粘米磨成粉後,在鍋里炒熟,然後加水揉成陀。之後再捏出一小個來,揉成半凹的碗形,加上餡後,再搓成圓形。
正是因為搓得溜圓,所以才叫「糰子」。
年代久遠的以前,男人們要在外面找事做賺錢,基本上都是等元宵節過了就準備出門。
女人們就會做這些「糰子」出來,給男人們裝在行李裏面,在路上當乾糧吃。
一來是因為這個可以充飢,二來也是寄託了讓男人早日回家的「團圓」之意。
因為「糰子」這個名字,象徵着團圓,反正元宵節是肯定少不了這個的。
不過,以往條件不好,包的餡大概也就是些蘿蔔、胡蘿蔔、酸鹽菜、青菜之類的。現在條件好了,自然可以多包一些好吃的進去。
比如肉絲炒粉條,那種用紅薯做成的粉條,炒了肉之後包進去。
再或者香乾炒肉絲、或者鹵豬皮進去。
哪怕是普通的酸鹽菜,也要用肉炒了才包進去。
現在,程赫正在把炒好的米粉加入水揉着。這個不用發酵,但是稠度也很關鍵。
程心心有樣學樣,也在他旁邊拿着一小坨自己揉着。
她有時候搓搓粉團,有時候摸摸臉,於是,粉嫩的小臉上片片白色的麵糊,整個一個大花臉,卻渾然不覺。
小丫頭一邊揉,一邊嘴裏念念有詞:「小白兔,白又白,兩隻耳朵豎起來,愛吃蘿蔔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愛……」
程赫看去——小丫頭把她手裏的面坨子捏成了一隻小白兔!
程赫笑着說道:「寶貝,我們這裏的糰子都是吃圓的,你怎麼捏成一隻小白兔?」
「嗯,爸爸,這是我發明的,白兔糰子,可好吃了。」
呃……發明這個詞,用得好。
但是明明是沒有吃過的東西,她都敢說好吃。真是信心十足啊!
程赫笑道:「那行,那一會兒爸爸就幫你把兔子糰子蒸了,看看好不好吃。」
「好。」
正忙活間,聽到外面一陣嗩吶喇叭吹吹打打的聲音,很熱鬧。
程心心一聽,心都飛了,興奮地問道:「爸爸,外面在幹什麼?」
程赫揉着自己的粉糰子,說道:「踩高蹺的吧?還是劃綵船的?」
他也不是很確定,已經好幾年沒在家過元宵節了。
以前是有過這種熱鬧的景象,不過他也好多年沒看見了,甚至還以為村里人早就把這些都取消了。
但是在大元宵這天,外面的吹吹打打,不是這些還能有什麼?
以前程赫小的時候還見過這些。
劃綵船也叫劃旱船,或者採蓮船等等。很多地方都有這種,叫法不一樣。
就與一些地方流行舞獅慶祝節日一樣,劃綵船也是一種地方性的節日娛樂。
所謂的綵船,就是一個用竹子和紅布紮成一個類似於船一樣的東西,但這個船是沒有底的,一個女人站進去,兩腳着地,手拿着船兩邊,然後做出划船的動作,船就隨着人的動作翩翩扭動,仿佛在水裏划動一般。
船的四周裝飾得很漂亮,還有一個像轎子一樣的頂,上面扎着大紅花,很是喜氣。
綵船四周還要站幾個幫船,相當於配舞一樣,跟着唱和跳。一般這些也都是女子。
另外,還有兩個「丑角」,一個拿着破扇子的和尚,一個拿着旱煙袋的媒婆,專門逗人笑的。
這些,差不多就構成了「劃綵船」的隊伍。
講究的話,就像今天這次一樣,還有嗩吶喇叭奏樂。
這些人由站在綵船里的人為主唱,幫船的人為輔,跟着附和一下。和尚和媒婆負責出醜搞笑,逗人一樂。
嗯,很多年沒有看到的舊玩意了,沒有想到今天還有人弄這個。今年的元宵節,是真的很熱鬧了。
其實這樣的活動,查一查書籍資料的話,就知道一千多年前就已經有了。唐宋時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