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秋風送走晚霞,冬露釋放冰封寒鴉,而這一切,在緩緩推動着歲月,向前迸發。
這是公元前139年(建元二年)正月,劉徹與幾位大臣在宣室殿談論一般的國事,也就是管理地方的籌措。
「然南越故地乃蠻.夷之地,此地不通文賦,更不習大漢禮儀,人們惰於倫理常態,野蠻陋習實屬崩壞。雖已歸附,卻隨時反覆,若不是遷民合歸,其治亦未可知。
故依臣之愚見,皇上需德威兼施,一手持糧一手擎棒,方可穩定人心,收納自如。」司馬相如接過劉徹話頭,有條不紊的繼續建議道。
「司馬相如你如此一說,倒讓朕想起了一個人。不知相如此行,可曾聽說文翁其人,此人何種風采?」
「臣倒是聽說了,蜀郡百姓說起文翁時,都稱頌其大興學宮,為陛下示以模效,進而官學廣鋪於世,皆以其功德無量,無不表示讚揚。」
「對啊,文翁還在任蜀郡太守時,朕便已為太子之身。而衛太傅就曾多次與朕提到過他,說他為人前教萬民,有莫大先見之明。
文翁在蜀郡開興學之風,聲名遠播,確實對朕有莫大影響。
當時他派人到京城學習儒家經典和相關律令,學成之後再回蜀任教。他還免除了入學者的徭役,優秀者都委以郡縣大小職位。蜀郡因此風俗清雅,民知禮儀。
朕即位後,他又上奏朝廷,諫言興辦官學。朕也多次請他回京,以百家之長補儒家不足來言說他,差其編着數家經典,他同意了,卻執意致仕後留居蜀郡教化吏民。朕甚感之,多有褒獎。」劉徹娓娓而談。
對於陛下言談,東方朔也是小有看法,「若百家之言真可靈活適用,那就是陛下千秋萬代之功了,不過這般多變,難免會混亂視聽,陛下這儒為首,百家聽之相互輝映,真可行邪?」
「可行,眾卿家不妨再等幾年,各家人才必會不絕,朕可以作保!」
剛才東方朔與陛下的交談,嚴助並沒有仔細去聽,因為司馬相如的講述,讓嚴助陷入了沉思。
他愈發地感到自己與其在京城徘徊,不如回故鄉去造福桑梓,為父老鄉親多做些事情,留得身後名氣,此生也就不虧了。
於是,他離座來到劉徹面前,向劉徹敬道:「再等雪住天晴時,臣就要起程了,即使藍關不通,臣也是要繞道南下南越為官,早日赴任終歸是無錯的。臣當以文翁為楷模,興學教化,移風易俗,為陛下排憂解難!」
嚴助說得很誠懇,不關於劉徹與東方朔的一番對話,雖使他心中的失落淡了很多,可他還是心有他念。
舉起手中酒盞,劉徹正色道:「嚴卿既然去意已決,朕就借這酒為你送行罷,此去一途漫漫,卿當常思回京與朕重逢!」
司馬相如、東方朔見狀也急忙起身,一時間君臣相飲,同僚作別,氣氛變得壓抑了起來。
東方朔任何時候都改不了詼諧幽默的本性,見嚴助淚溢眼眶,心不在焉的,他就上前打趣道:「若是在下有一天到番禺去找大人射覆,輸了可是要罰酒的啊!只是那時候大人說的那吳儂軟語,南越腔調,在下是怎麼也聽不慣的了。」
說完,眾人都哈哈大笑起來,剛才惜別的悲切一下子散去了不少。
這時候,在幾人目光下,包桑喜沖沖地跑進殿來,帶給劉徹一個他期待已久的喜訊——衛美人生了。
「是男是女?」劉徹迫不及待地問道。
「丹景台來人說,生了一位小皇子。」
司馬相如、東方朔和嚴助聽到皇上得了一位龍子,幾乎同時喊道:「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竟然先生的是皇子……」劉徹喃喃自語道。
劉徹已聽不見三位大臣的恭賀了,他現在滿腦子都是衛子夫抱着嬰兒的情景,儘管他想要的是個女兒,可現實卻讓他摸不着頭腦……
他不及披上毛氅,就快步朝外走去。包桑跟在後面,扯着嗓子喊道:「陛下,當心點,天冷路滑……」
等三位大臣追出殿外之時,劉徹的轎輿已在黃門和宮娥們的簇擁下,出了未央宮北闕,消失在茫茫雪絮之中了。
望着飛舞的雪花,嚴助苦笑一聲道:「天留人,人亦留人,皇子這一降生,恐怕一時我也去不了南越。」
第二百零二章竟是先有了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