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300_4(); 到底要不要成為希特拉所言的德國卡特爾呢?事實上,這種卡特爾就和聯合體在組織結構上類似,只不過希特拉的卡特爾肯定有不一樣的地方,它具有壟斷性和國家屬性,一切要為德國國家利益服務。肖衛國覺得這是一個很難做出選擇的難題。不過他還沒有回答,梅塞施密特就已經替他回答了。
梅塞施密特驚訝地道:「啊,總理閣下,您說的這個卡特爾,真有那麼好的話,我們肯定是願意的!」
希特拉揮了揮拳頭,激情昂揚地道:「卡特爾是最好的經濟組織形式之一,它能夠促進德國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你們龍魂兵工聯合體成為經濟部批准的卡特爾之後,就能得到政府最大的支持,你們的產品就能夠獲得更多的銷量和利潤。對於政府來說,意味着更多的稅收,意味着經濟繁榮,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值得令人為振奮呢!申請成為卡特爾,是你們最正確的選擇!」
看到希特拉這樣激情的演講,肖衛國就想起了前世所知道的,希特拉的卡特爾政策。
1924年到1933年,在德國國家銀行主席沙赫特和華爾街大佬jp摩根主導的道斯計劃和楊計劃之下,通過華爾街的國際財團經手流入德國的貸款總額為330億馬克,其中的最大三筆款項,分別建立和幫助了三家大工業卡特爾。
「卡特爾」這種壟斷形式最早就源於德國,詞根也是德語,指的是把小生產廠家由統一定價限量的協議聯合起來,控制某一種行業的整個市場,比方說opec組織就是一個卡特爾。卡特爾的特點是簡單有效,缺點是不夠穩定,每人都有破壞協議的動機。但是在德國這種持重守信的地方比較合適,它從漢撒同盟時期開始就有一個悠久的信用傳統,背信棄義的事不太流行。美國的資本進來之後,很快就看中了這種壟斷形式。銀行家們的操縱方法很簡單。控股其中最強的一個或幾個企業,讓它們在一兩種基本產品上占絕對優勢,進而控制整個卡特爾。
三家最大的卡特爾分別是德國通用電力,聯合鋼鐵。i.g.法本,它們分別控制了電力、鋼鐵和化工行業,把握了德國的工業命脈。到1937年,聯合鋼鐵和ig法本生產的爆炸物加起來佔全國總量的95,著名的克虜伯軍火公司也在它們控制之下。這個不僅得益於美國貸款。還有美國的技術。美國的投資者直接進了它們的董事會。
卡特爾在德國是歷史悠久的老制度,它起源於19世紀的後半期,1933年以前的卡特爾是私人的商業組織,其目的在於限制產量、規定價格和分配市場為手段來維持利潤。德國工業在魏瑪共和國時代已經高度卡特爾化了,和美國的態度正相反,工業部門的高度集中化在德國並不被認為是弊病。
希特拉後來所以延遲遲實行新的卡特爾法令還有一個理由,即怕小工業和企業主不滿。一般來說,小企業深怕卡特爾的影響,因為他們相信卡特爾會成為大企業吞併小企業的工具。第三個理由是新卡特爾法的通過和根據此法而採取的各種辦法大大刺激了各工業部門去自動卡特爾化,並成立各種的企業協定。因此國民經濟部長不用強制實行新法。據1936年11月的估計,德國有1700個卡特爾,各卡特爾在強制卡特爾法下變成了全新的組織,不再是為私人利益服務的私人組織,而為國家的利益服務。
那粹統治之下的卡特爾需要處理許多問題:防止工業的生產過剩;設法使某一工業容易從事新的生產,以適應消費者時尚的改變以及其他市場波動;設法使各工業適應新的原料;調解季節的波動;改進家務型工業工人之環境;維持某一工業部中大中小企業間的均衡;保障某一工業生產方式獨立性不為別的公司侵犯;將若干種國民福利所必需的任務交付大企業;防止過度機械化,以維持高度熟練工匠的利益;維持類似企業之間的分工,以免浪費勞動力和生產資源。
不過,肖衛國也知道,這個時候若是不答應希特拉的要求。那麼龍魂兵工聯合體就面臨着解體的風險,梅塞施密特公司本身就是政府的投資,而且它是在德國註冊的一家公司,而且還是一家軍火公司。所以它肯定會受到德國政府的強力管控。如果不申請成為卡特爾,結果可能會更糟糕,那就是被希特拉強行收歸國有。這在希特拉執政的歷史上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