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民國26年的中國政局
讓唐秋離不好辦的事情,就是蔣委員長信中提出的,讓**師去陝西前線,剿滅剛剛結束長征的中央紅軍,這是他唐秋離萬萬不能幹的,別說是自己心理上難以接受,就是部隊這些**黨員,**師都擔任着旅、團級別的指揮官。
自己帶部隊去陝北前線,那不是給中央紅軍送人送槍嗎?到時候,來個整旅的部隊一萬多人,跑到紅軍那邊,這玩笑可就大了。
可是,蔣委員長那,老拖着也不是辦法,番號也接受了, 裝備也換了,不給人家個滿意的答覆,這關過不去。
還有,自己以後要陸續從國外進口,式武器和戰略物資,得罪了南京國府,把海關一卡,自己乾沒轍,南京這條線不能得罪,他想了好幾天,都沒有恰當的辦法,能做到各方面都完美無缺,令各方都滿意的辦法。
這一時期,國內政局紛亂,可以說,公元一九三六年的中國,是極具變化的一年,這一年,發生了影響後來中國歷史進程的幾件大事,和一九三五年末發生的幾件大事一起,構成了中國政局的風雲變幻、奇異詭詐,各方勢力,紛紛登場。
也可以說,日本當局對華北的步步緊逼,強硬態勢,給國內的各派政治勢力提供了政治舞台,也為他們登台,提供了合理的理由,而民眾的思想,漸漸歸於抵禦外敵的思維上來。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由**組織和策劃,北平舉行了大規模的大學生示威遊行,呼籲「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獲得全國民眾積極響應,全國人民抗日熱情高漲,給實行「攘外必先安內」,「不抵抗政策」的國民政府巨大壓力,史稱「一二、九學生運動」。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十七日,中國**瓦窯堡會議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這一策略的確立,標誌着**高層,已經把戰略目光轉向對付日本人,此舉也為**,爭取民眾心理上贏得先機。
一九三六年一月,**、周恩來、彭德懷等聯名發出《紅軍為願意同東北軍聯合抗日致東北軍全體將士書》,此書一經公開發表,即贏得了東北軍全體將士的廣泛共鳴,書中所列各項,切中了有失家喪國切膚之痛的,東北軍幾十萬士兵的內心,前線士兵士氣低落,人心厭戰,拖槍投奔**紅軍的事件,層出不窮,張學良已經無法控制局勢。
一九三六年二月,**宣佈開始東征抗日,由劉志丹率領的紅軍進軍河北、熱河對日軍作戰,準備開赴抗日第一線,卻向山西推進的過程中,和閻錫山的部隊發生衝突,劉志丹戰死,紅軍撤退。
紅軍東征,為抗日是實,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試探國民政府,和國內尤其是華北各地方實力派的真實態度,此次東征,是**紅軍以實際行動,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山西閻錫山的地盤上,留下了紅色的種子,國內民眾面前,又爭得了先機。
一九三六年六月一日,兩廣事變爆發, 陳濟棠、李宗仁廣州發出通電,痛陳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對中國土地的踐踏,決定率所部北上抗日,收復失地。
六月二日,致電南京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請求准許粵桂部隊北上,然而不久後,蔣委員長的分化隔離,金錢收買、高官厚爵等諸多手段的分化瓦解下,兩廣聯軍土崩瓦解。
兩廣系將領臨陣倒戈、飛行員駕機叛逃,紛紛向南京政府投誠,並對兩廣所謂的「北上抗日」說加以抨擊,「南天王」陳濟棠垮台,李宗仁也不得不對蔣委員長表態歸順。
由於,兩廣事變和平解決,使蔣委員長聲望提高。
叛逃到中央軍的,原兩廣系空軍駕駛員與將領的表現,也足使他相信「人民眼睛是雪亮的」,亂罵他「親日賣國」的政敵是不得人心的——顯然也使他對「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的正確性,益發堅信不疑。
解決了南方各省的心腹之患,蔣委員長攜勝利之威,將預備征討兩廣的中央軍各師悉數北調,用來剿共,準備全力對付另一心腹大患**,以完成事實上統一中國的宏願。
因為東北軍和西北軍進剿不力,蔣委員長大為不滿,認為張楊二人並未力,並準備將張學良的東北軍部隊調到福建,將楊虎城的西北軍調到安徽。
此時的東北軍,西北剿共戰場上,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