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相應的工作之後回到了sh,過了不久,朱毓就打電話過來確認,基本上兩個電影會錯開一定的檔期,兩三個月之後就能上映了。當然,比較快的還是沒什麼特效,基本就靠撒撒血漿的《維多利亞一號》,《寒戰》則再要等一段時間。
岳清言並未改變行程,而是離開了香港,讓香港警隊那邊有些失措。他們本以為岳清言是想要和他們把那些合作至少聊一個意向出來之後再走的。這樣,大家都有充分的時間去運作。但這麼一走,卻仿佛岳清言自己並沒有那麼在意這個合作的樣子,反正有大把的創意和時間,在本地留下了餘味和合作可能就行了。看誰着急唄。
這種合作說起來分秒必爭,但真的操作起來,大家都明白的,沒辦法着急。這是一個非常宏觀的項目,而宏觀的項目的麻煩之處在於:誰都沒有足夠的資源和信心獨自挑頭干,必然要有一個漫長、艱難的斡旋和妥協的過程。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岳清言的地位就相對比較超然。而且,他也真沒那麼在乎香港這邊到底發生了什麼。
回到了sh,才是真正有大堆的事情要忙。比如,現在《池袋西口公園》第一卷的「搶先版」發行。這也是銀頁文化在嘗試讀者的深度服務的一個嘗試。
這個「搶先版」不同於同人本之類的做法,當然是在有了正規書號之後,以小批量定製的形式來發行。
圖書發行原先一直是需要有相當批量才能壓低平均成本,來保證盈利。因為,圖書發行可不是簡簡單單的書印出來賣掉那麼簡單,而是牽涉到中間許許多多的環節。出版社裏出去,能有7扣(出貨價格是書的定價的百分之多少稱為多少扣)左右都算是相當好的扣率了。一般給網絡平台,有一段時間甚至只有四扣到五扣,就是為了能夠壓縮價格,讓網絡平台可以打折,打價格戰。以至於出版社在和作者簽出版合同的時候,甚至連作者版稅也要壓縮,會有專門的條款,銷售給網絡平台的那些書,作者的稿費四折之類的。
但是,圖書市場本來也在進行劇烈的變化。圖書市場也出現了兩級分化,一方面是走量的圖書的出版規律整個在洗牌,從版權控制、周期、內容選擇、市場反饋等等全流程進行控制。圖書不僅作為一個出版渠道、一個文化產品的生產流線,同時也作為一個版權固定的方式和一個進行市場營銷的渠道。大量的明星書、網紅書,就是在走這個路線。只要能達到一個合理數字,以及有經紀公司、影視公司等等的支持和補貼,虧反正是不會虧的,那就行了。
而另一個極端,就是實體圖書的系列化、收藏化和私人化。
要說系列化和收藏化,從sh譯文出版社喪心病狂地洗版傳統經典譯作,推出了被讀者們戲稱「窗簾布」系列的新裝幀風格系列開始,多少讀者和藏書人,是衝着封面裝幀去買齊全了整個系列的?
新星出版社的午夜文庫最初可是一水的紅色硬殼精裝,一系列的硬漢推理小說配合血淋淋顏色的外表,簡直讓人迷到爆炸。(至今沒收齊,放在手邊的有《八百萬種死法》《混凝土裏的金髮女郎》,隨手翻翻都很帶感)堪稱提升閱讀體驗的典範。後來雖然午夜文庫不再那麼極端都這麼玩,但紅色書殼不僅代表着讀者的審美,甚至一定程度上代表讀者的資歷。
中信出版社的湛廬文庫,硬生生把《千面英雄》這種書都編進去當作是針對高端商業精英人士心理體驗讀物……媽蛋這可是典範式的故事寫作教學書好不好?再比如gx師範大學的「理想國」系列,社科文獻出版社的「甲骨文」系列,三聯的「新知」系列,無不是把系列化推向了更高的高度。一個系列不僅僅是界定一個人群,更是界定一個階層、一種身份、一種品格和一種三觀……有時候,遇到一個和自己一樣追着一個系列的書買和看的人,通常都能聊一塊去。據說已經有出版社基於這種情況,開發了讀者圈的「相親」活動。
而私人化圖書的傾向,則更有趣了。一些出版社設立了專門的細分品牌,比如專門印製好版本的古籍,用好紙、豎行線裝、加上華麗的包裝,以及私人定製的篆刻或者標記服務。藏書者以往有人會有自己做藏書票的習慣,而現在,則是在出版社那裏,就在書的包裝里,直接把讀者的名字印上了書。別看這個服務很小,但對於整個的流程管理可是壓
第七十章 一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