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有限。
從法理上講,明代皇帝至高無上,他們如果認真了,沒有大臣敢對着幹。
天啟年間的事實已經證明天啟年間危機四伏,只不過是時間太短了,在危機沒有徹底爆發的時候,天啟年就結束了。
如果天啟年再長點,魏公公也不比崇禎強到哪去。
總之,所謂能臣魏公公是想像中的,現實中的魏公公就是一個人品爛,政治水平偏低的人。
位列東林黨人榜排名第133的徽州籍人汪應蛟,天啟元年剛當上戶部尚書的時候,就提出了多項財政開源措施,比如鑄錢、典鋪酌分、屯糧、抽扣工食、平糴穀倉、東征事例、房屋稅契、撫按捐助、節省鈔關銀、僧道度牒、催兵部馬價銀、南直牧馬地、南糧改折、庫折布粟等。
這些也就是所謂的雜項,總共可額定徵收的銀子是約296萬兩。
其中典鋪酌分、房屋稅契就屬於商稅類別。
房產稅契:凡有土地就有過割,有過割就有稅契。
民間房產買賣之時,酌定稅契每兩徵收二分,也就是房產交易稅,額徵近29萬兩。
典鋪酌分:從事典當生意的商人,獲利甚多。將各省的典當鋪按資產分成五等,每年分別徵稅十到五十兩不等,額徵19.5萬餘兩。
後來正式還徵收「優免丁糧銀」,明代文武職官、舉、監、儒、吏等類人員享有豁免一定的租賦、力役的特權。
現除生員依舊免徵外,其餘文武職官舉監儒吏也酌收優免丁糧銀,共額徵44.4萬餘兩。
魏公公執政期間,甚至免除了陝西的榷稅。
天啟年間,一年的遼餉收入大概就有400萬兩,這還僅僅是遼餉。
左光斗在河間府的屯田搞得有聲有色。
左光斗管理屯田期間,積極提拔屯田人才盧觀象,同時還主張把農政作為考核地方官政績的主要標準。
除此以外,左光斗針對北方人不擅長種植水稻,而北方賦稅要比南方要輕的特點,招募南方人來北方教北方人種地。
同時還開設「屯學」,這個「屯學」就是專門為屯軍及其子弟設立的學校。
要想進入「屯學」學習,還需要學騎射;錄取的屯生,還給予一定的土地讓其耕種;屯學童生還可以直接免去縣試,直接院試。
更好的是,屯田、屯學還不用國家財政支出,做到了自給自足。
「昨歲六百畝,今為四千畝,向之一望青草,今為滿目黃雲,雞犬相聞,魚蟹舉綱,風景依稀,絕似江南」,這些可都是左光斗的政績。
楊漣在常熟知縣任上幹得也很好,萬曆四十二年全國「舉廉吏第一」。
重視教育,增置學田八百畝,增置義田三百畝收租,用以學校開支;捐俸築府塘石堤四十里,人稱楊公堤。
商業稅主要分兩大類:一、關稅,包括內地關稅和海關關稅。
其中內地關稅又分鈔關稅,工關稅,門稅及過壩稅,船稅。
雜項包括塌房稅、酒醋稅、漁課、契稅、市肆門攤稅。
天啟六年、天啟七年,九邊拖欠的餉銀份額分別達72.38%(約237萬兩)和61.29%(約201萬兩),錢都去哪了。
天啟元年拖欠份額是36.58%,二年20.54%,三年9.76%,四年0.51%,五年8.38%。
怎麼反而魏公公執政了,九邊餉銀拖欠的數字反而越來越高。
而到了崇禎元年,經過新任戶部尚書畢自嚴的努力,明朝才勉強緩解財政赤字。
所以絕對不能對歷史有什麼刻板的印象,認為閹黨會搞錢,東林黨就完全不會搞錢,完全只知道吵架,不為國家着想。
東林黨裏面也有很多很有能力的大臣是很為國家打算的,是辦實事的。
皇帝這趟急招韋寶入京,一方面是要韋寶隨行護駕,讓天啟皇帝朱由校上山海關玩玩去。
另一方面就是要搞定錢的問題,在皇帝和魏忠賢眼中,韋寶是無所不能的存在。
四百多萬兩的缺口,再加上韋寶這趟裁軍十萬,需要補發的餉銀,合計
【0951 八百多萬兩紋銀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