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聽取了兩方面的進言之後,俄羅斯帝國的尼古拉一世沙皇陛下終於遲疑着決定和法國人進行和談了,他並不怎麼信任法國人提出和談的誠意,但是卻又希望能夠儘快結束戰爭,所以只能帶着將信將疑的心態進行和談。
同時,作為俄羅斯帝國的沙皇,他又很難鼓起勇氣來接受自己的國家在戰爭當中落敗的現實,畢竟這將會成為羅曼諾夫王朝兩百多年來最大的污點之一,他實在無顏以這種姿態面對先輩和兄長的在天之靈。
所以,無論情況有多麼糟糕,在他的心靈深處仍舊有一個暗暗的企盼,希望上帝能夠保佑自己一次,讓法國人和英國人突然因為某些突發性的事態而停止這場戰爭就好像俄羅斯在彼得三世上台之後突然結束了七年戰爭,讓已經山窮水盡的普魯士最終成功翻盤的戲劇性事件一樣。
也正是在這兩種心態的驅使下,沙皇對和談的心態更為猶豫,不願意在談判桌上做出太大的讓步,寧可先再觀望一下,等待形勢的好轉。
而沙皇陛下的這種心態,毫無疑問也讓他選定的談判特使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戈爾恰科夫先生憂心如焚,因為在他看來如今帝國的國內外形勢已經是危如累卵,帝國已經在這場戰爭當中消耗了太大的力量,甚至可以說接近筋疲力盡。如今,到處都潛藏着危機,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面臨着險惡的形勢,比較起來甚至可以說國內的形勢要更加可怕。
帝國已經在戰爭當中消耗了太大力量,而屢戰屢敗的現實又讓帝國政府愈發令人失望,這兩個現實不可避免地就會讓那些原本就對帝國心懷不滿的人們變得愈發危險,因為他們已經有了民意基礎,持續下去的話足以動搖帝國的統治。
畢竟,夏爾-德-特雷維爾有一句話說得很對,外國人是滅亡不了羅曼諾夫王朝的,只有國內的叛亂才可以那些死於非命的沙皇們,都是被國內的叛亂者們所殺死的,沒有一個人死於外國人之手。
而羅曼諾夫王朝從來不缺乏鐵杆的反對者,這些反對者甚至有一大幫人就是本應該身為帝國支柱的貴族們,這些貴族們一邊享受着帝國政府為他們提供的特權和榮華富貴,一邊卻又認為帝國政府墮落得不可救藥,應該儘快終結掉沙皇的專制統治,將自由賜給每一個俄羅斯人。
這些貴族們十分危險,因為他們有錢有勢,而且富有號召力,而他們所擁有的特權更加給了他們行事的便利。1825年的十二月黨人們發動的叛亂,就是最有利的證明。
十二月黨人雖然當時被鎮壓了,但是無論是沙皇還是戈爾恰科夫自己,都知道在帝國的貴族階層當中,這群人的同情者大有人在,只是因為帝國的強力鎮壓所以才暫時偃旗息鼓隱身幕後而已,而他們的蟄伏讓他們變得愈發危險,因為他們在積蓄力量,吸取教訓,下一次的叛亂肯定要更加劇烈。
比較起來,甚至可以說國內暗藏的反對者們比克里米亞明火執仗打過來的英法聯軍更加危險,因為英法聯軍只想要逼迫帝國妥協,他們願意繼續承認帝國的存在;而那些反對派的貴族們卻希望帝國整個地被摧毀掉,以便實現他們的政治理想。
也正因為如此,戈爾恰科夫審時度勢,認為局勢不能再進一步地惡劣下去了,否則帝國將會面臨更加沉重的國內危機,必須儘快地和英法兩國和談,讓流血不止的傷口趕緊止血,也讓帝國可以更加從容地面對那些潛藏在陰影當中的國內反對者們,必要時甚至可以以血腥的方式鎮壓。
所以他對沙皇陛下現在的猶豫心態十分不滿,對他暫時拖延觀望的談判方針更加反對,可是身為陛下的大臣,他不得不依照陛下的指示進行談判,無法越雷池一步。
就這樣,帶着憂心忡忡和無可奈何的心情,他帶着自己的隨員們踏上了前往南方戰場的旅途,只能在心中祈盼一切都還來得及,帝國政府能夠在可怕的事件爆發之前就和英法媾和。
相比於他內心裏的憂心忡忡,遠在千里之外的克里米亞半島,此刻卻顯得風平浪靜。原本暴烈的風雪此時已經變得平靜了不少,而原本激烈交戰着的兩支軍隊,也已經因為最近生效的休戰協定而暫時偃旗息鼓,槍炮的轟鳴也驟然停歇。
這是一個讓兩軍官兵愜意的和平時光,不過它也註定只是短期的時光,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