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決戰眼看着就要打響,結果卻轉眼間煙消雲散。
朝堂上一片歡樂融融,三位元老體面的致仕,皇帝也恩賞有加。朔日大朝會,馬上就變成了退休老幹部們的歡送會。
李逍一個實封不過五十戶的開國男爵,微笑的看着這一切。
長孫無忌不用死了,韓瑗也不用死了,但他們也比歷史上早了五六年離開朝堂。
現在看起來,這是一個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歡樂大結局了。
不過這些干他李三屁事,不過他心裏卻還是對自己說,這有我的一份功勞,我為大唐保留了幾位老幹部。
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于志寧、薛萬徹、李道宗、執思失力、柴令武、房遺直·······這一個個牛逼的不行的人物,全都是靠我保存下來的啊。
一想到這,他又覺得自己是個幕後的無名英雄了。
希望李治經過這次順利接班,能夠避免激烈內鬥的開端。想李世民之所以偉大,是為什麼?那是因為李世民有容人之量,還有用人之明啊。李世民雖也是玄武門兵變上位,雖也殺了兄弟軟禁了父親,還佔了兄弟媳婦。
但除了一百裴寂,李世民趕走了外,其它人李世民可都是用的很好。不管是曾經勸建成殺掉李世民的魏徵,還是以前建成的心腹王珪等人,甚至是老皇帝留下的封德彝、蕭瑀、陳叔達等,李世民哪個不用的好。
正是李世民在兵變後的這種寬容,才能夠迅速團結整個大唐上下的力量,短短不數年時間,就一雪渭橋之恥,大敗突厥。
若是當年玄武門後的李世民,也搞大清洗,那不但會人心慌慌,甚至也會大大削弱大唐的力量,到時李唐又怎麼可能迅速恢復強大起來呢。
而自李治清洗長孫無忌等元老派起,李家就進入了一種怪圈。皇家內部宮廷政變不斷,朝堂上朋黨爭權,政治清洗沒停過。
一輪又一輪的鬥爭,讓大唐越來越衰弱,最近打誰都打不過,直到安史之亂後,徹底殘廢。
我李三是大唐的忠臣啊,我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大唐保留更多的元氣啊。
可誰知我用心之良苦呢。
朝會結束,李治親自把三位元老送出宮,他在宮門前,攙扶着三位元老依依惜別。
按說好的,長孫無忌他們辭去官職、交出權力,然後回家養老去。
雖然長孫無忌和于志寧分別還授了東都、北都留守,但並不需要去上任,這只是一個遙領的虛銜。
「以後朝中但有軍國要事,朕派中官前往府邸問策。」
李治態度擺的很好。
長孫無忌搖頭,「臣等老了,也辛勞了一生,如今朝中有一眾更年輕能幹的大臣輔佐陛下,老臣等也就放心回家養老,頤養天年。至於軍國大事,自有陛下和中樞的宰相們。」
君臣揮淚告別,依依不捨,那場面別提多感人了。
送走了三位老幹部,李治回到後宮甘露殿,走路都格外有力。
心情興奮的他甚至都有種想仰天長嘯的感覺。
「愛妃不高興嗎?」李治問坐在那裏皺眉的武氏。
「臣妾總覺得事情不會這麼簡單!」
「國舅他們都已經致仕歸家,還有何可擔心的?」李治覺得沒什麼問題了,如今這樣的結局,是他期盼的。他並不願意真正走到最後一步,除非是被逼無奈。
「愛妃,朕打算等過段時間,就正式在中樞提出冊封你為宸妃之事。」李治笑着上前擁住武氏的肩膀。
武氏面露笑容,「多謝陛下,只怕此事國舅他們未必會肯。」
「他們都已經致仕了,又哪裏管的到這事?」
按李治的想法,過段時間,先立武氏為宸妃,然後再找個理由廢掉王皇后。再然後廢掉太子李忠,到時武氏為後,李弘便成了嫡長,立其為太子便水到渠成。
「陛下,長孫無忌等留在長安,臣妾始終都有點不安心的感覺,不如,就讓他們回鄉養老,如當年太宗對裴寂例。」
裴寂當年是高祖的宰相,也是高祖最信任的臣子,李世民繼位後,自然不願裴再留在朝中,於是後來尋個由頭以他跟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