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晨,龍台正殿。
由於樓昌被誅,然後龐煖、鄭朱兩人先後進入核心,所以現在的趙國大臣一共有七人。
趙丹目光環視一圈眾人,然後停留在了龐煖的身上。
龐煖此人,雖然也算是布衣出身,但趙丹扶持他起來就是為了限制廉頗,對此龐煖自然是心知肚明,所以龐煖並不會和廉頗走得很近。
趙丹心中暗想:「聽繆賢的密報,最近龐煖似乎和趙勝走得有點近啊,看來很快就要成為趙勝一派的成員了。」
如此一來,公族派可能又會重新恢復三人。
不過廉頗和虞信這邊的動作也不小。
聽說最近虞信和御史李伯走動很勤,而且因為某些官員的問題李伯和司寇趙豹似乎鬧得有些不太愉快,所以李伯很有可能會加入到虞信廉頗這邊。
老實說,這種狀況其實趙丹不太喜歡。
你們這些臣子就好好的當臣子嘛,心裏就想着效忠寡人不就好了,整天搞什麼拉幫結派幹嘛?
但趙丹的心裏也很清楚,為了政治利益而聯盟其實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任何朝代都有。
在很多朝代的朝堂上,通常都是會有兩派甚至更多的派別,這些派別通常包括文臣、武將、勛貴、宦官、外戚等等,基本上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也就是這個時代比較特殊一些,因為在戰國時代末期才開始有了文臣武將之間的區分,之前都是要求文武雙全的,所以像後世那種文官武將尖銳對立的情況眼下還不存在。
不過其他派別也已經開始出現了,比如說繆賢就是宦官,雖然並不是七大臣之一,但是影響力其實和七大臣任何一個人相比都不差。
又比如說七大臣之中唯一一個還沒有站隊的趙國大行人鄭朱,鄭朱是鄭國王族後裔,鄭國被韓國滅掉之後他的先祖流亡趙國,多次和趙國王族通婚。
如今趙丹王宮之中就有一個鄭夫人是這個鄭朱的同胞妹妹,所以鄭朱實際上也就是趙國的外戚了。
這趙國政壇還真的是應有盡有啊。
趙丹心中暗嘆一聲,罷了罷了,水至清則無魚啊。
趙丹臉色一整,開始進入正題。
「諸卿想必都已經知道那秦國使團到來之事了,所以寡人今天召集諸卿就是想要問一下,現在應該如何答覆秦國人?」
大家都是聰明人,所以一下子就聽出來,大王這是要確定下一步的方略了。
有人可能就要問了,為啥要到這個時候才來臨時抱佛腳討論下一步國策,就不能搞個長遠點的,什麼五年十年計劃嗎?
這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如果用後世的角度來看的話,就會覺得很多時候戰國時代的國君們好像都沒有一個長遠的目標,常常作出一些在後人看來很短視的舉動。
不少文章都持這樣的觀點,比較典型而且有名的有《六國論》《過秦論》等等。
但是,這些戰國的國君們真的就這麼愚蠢嗎?
首先必須要注意到的是,在戰國時代之前,整個華夏大地之中從來就沒有出現過一個強有力的、能夠被稱得上是大一統王朝的國家。
也就是說,可能就連最終的勝利者秦國自己,在勝利之前都不知道大一統究竟是個什麼樣子的。
所以在歷史上,六國爭相割地賄賂秦國,其實還真沒什麼好奇怪的。
齊國強大的時候,秦國不也得割地,好讓齊國大軍退出函谷關嗎?
楚國強大的時候,同樣也是對韓魏兩國予取予求。
趙國現在強大了,魏國和秦國也是割讓了大片領土。
為啥?因為諸侯國都覺得,你霸主就霸主唄,反正你最多風光個幾十年,然後大家一個圍攻你就完蛋了。
歷史上的霸主齊國和楚國不就是這麼倒下的嗎?秦國和趙國不就這麼崛起的嗎?
在這樣的心理下,指望歷史上的六國去齊心協力共抗強秦,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反正他秦國肯定會衰落的,不會一直強下去的,只要等一個契機就行,一個類似五國伐齊這樣的契機。
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