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7月28日夜,長平。
一條寬闊而平緩的河水悄然從西北方向朝着東南流過河谷,河水清澈無比,月光從天空照耀下來,在河面上反射着瑩瑩的波光。
這條河的名字,叫做丹河。
在丹河的兩岸本應是大片平坦的開闊地,然而此刻卻分別矗立着兩道足足有十餘里長的壘壁,這兩道壘壁分別位于丹河的南北兩岸,隔着丹河相互對峙。
這裏,就是那場牽動着整個大陸所有目光和關注的長平大戰的主戰場。
對陣的雙方之中,防守方趙國大軍位于丹河東北,進攻方秦國主力則位于丹河西南。
在北側趙國壘壁的正後方有一座小城名喚泫氏,城內城外旌旗漫天營帳無數,時不時可見幾支精銳士卒從城中出發,沿着十餘里長的北側壘壁一路巡視,隨時準備支援壘壁上的友軍,抵擋秦國人的攻勢。
在泫氏小城的左右兩側,分別由兩座很高的山頭,一座名喚韓王山,另外一座名喚大糧山,這兩座高山和面前的泫氏小城互為犄角三足鼎立,形成了一個倒過來從東北朝着西南的「品」字,這便是趙軍的第三道防線了。
這道趙軍的主防線牢牢的矗立在丹河北岸的壘壁之後,封住了秦軍想要進攻的所有路線。
在泫氏城的身後,也就是韓王山和大糧山的中間有一處大約在十里長的谷地,由於谷地之中有一條小河叫做小東倉河,所以這段谷地也叫做小東倉河谷。
沿着小東倉河谷一路朝東北前進大約十里左右,便是一座名喚故關的關隘。
故關建立在一座名叫羊頭山的山脈東側,在山脈的西側還有着趙軍把守的另外一道關隘長平關,故關和長平關之間的羊頭山上建着趙軍的第四道、也是最後一條防線——百里石長城。
如此一來,趙軍的整個防線大致就形成了一個「工」字,這個工字的上下兩橫分別是趙軍的第三道防線泫氏城以及第四道防線百里石長城,而連接兩橫的這一豎便是兩道防線之間的小東倉河谷。
在被秦國左庶長王齕率領着三十萬秦軍僅用一個月就擊穿了第一和第二道防線之後,趙國大將軍廉頗便帶着麾下的二十五萬趙軍撤退到了丹河以西的第三道防線,憑藉着泫氏城、韓王山和大糧山這三足鼎立的堅固據點進行防禦。
由於有第四道防線百里石長城以及長平關、故關的存在,退守到第三道防線的趙軍根本無需擔心後路被抄,又由於有着連接兩道防線的小東倉河谷,所以趙軍也能夠十分方便的獲得援兵和糧草補給。
因此在退守到第三道防線之後,趙國大將軍廉頗就再也沒有後退過哪怕一步,任憑秦國大軍如何的攻勢兇猛,趙軍憑藉着地利和補給的方便不但沒有任何敗退跡象,反而給了秦軍巨量的殺傷,迫使秦軍不得不停止了攻擊,從而讓長平一線的大規模戰事停滯了整整五個月之久。
時值七月末尾,整個中國北方都已經進入了夏季,長平一線自然也不例外,絲絲暑氣瀰漫在空氣之中,讓人不知不覺間就感到有些煩躁。
即便已經是深夜時分,但是坐在大糧山上趙軍帥帳之中的大將軍廉頗卻仍然十分清楚的聽到了來自營帳之外的惱人蟬鳴之聲。
「娘的咧,吵死個人!」廉頗嘀咕了一句,有些不耐煩的站了起來,走到營帳內那座火苗已經有些搖搖欲墜的青銅油燈面前,挑了一挑燈芯,讓油燈之中的火苗重新旺盛了起來,再一次的照亮了整座營帳。
這位趙國的大將軍,如今雖然已經兩鬢斑白,但目光仍然銳利得如同鷹隼,走起路來依舊是虎虎生風,腰板也是無比的挺直,再加上本就高大威猛的身材,讓他看上去甚至比許多年輕的精壯士兵要更加的生龍活虎。
在挑亮了燈火之後,廉頗回到了帥帳之中的桌案面前,開始聚精會神的注視着擺在桌案面前的一幅帛書地圖來。
在這片地圖上畫着的正是此刻長平戰場的地形圖,上面密密麻麻的擺放着黑色和紅色兩種標記,顯然代表着正在丹河兩岸對峙的雙方。
廉頗思考了一會,將其中的一些標記做了移動,但大部分的標記基本上保持不變。
很顯然,在剛剛過去的這一天之中,雙方其實並沒有
第二十九章 廉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