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正是有這樣的胸懷和品質,才會有這麼卓越的成就。」小李說,「教授擅長治腫瘤,患者趨之若鶩,一號難求,在全國的知名度都很高。」
王教授再次搖搖頭,嘆口氣:「我行醫30多年,每天都在拼命地看病。結果,病人不僅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這對一名醫生來說,並不是成就,而是特別可悲的事情。」
「你控制了那麼多癌症病人的病情,或者延長了那麼多病人的生命,這還不是成就哇?」好鋼不解了,「為啥還要說可悲呢?」
「從表面上看,醫生看的病人多了,說明醫術高、口碑好,患者認可。但是,從深層次上講,病人越來越多,則說明重治療輕預防,這『只治不防,越治越忙』,我們的醫學發展實際上步入了一個誤區啊。」教授痛心地說。
小李說:「教授平時大力倡導預防醫學觀。」
「小李子,那我考考你哦。」王教授問道:「你說說,『上醫治未病』是啥意思?」
「哦,這話出自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小李解釋道:「其實,『上醫治未病』後面還有兩句,就是『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這三句話的意思是:最高明的醫生治療還沒有發生的病,中等的醫生治療將要發生的病,而普通的醫生治療已經發生的病。」
「小李說得很對,一直讓我糾結的也就在這兒:醫生們整天疲於奔命,忙着『治已病』,特別辛苦,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治未病』。前不久,我們醫院有個年輕的醫生,連續做了幾個手術。還沒走出手術室,就倒下了。」王教授痛心地說,「一位專家預言,長此下去,將來慢性病就會在呈『井噴式』爆發,國人有可能成為新的『東亞病夫』。政府要重視,必須從根本改變這種局面。否則,華夏又要面臨新的災難哪。」
「我明白了。」好鋼說,「這就像抓安全一樣,如果不防患於未然、未雨綢繆,就只能總是在忙於處理事故。一旦做好了預防工作,事故就可避免,最起碼能減少事故。」
王教授說:「好鋼比喻得對,安全和醫療好像是風馬牛不相及,其實事物之間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好鋼說:「那我認為,醫院應從單純的治療疾病為主,轉向預防與治療並重,將『末端治理』變為『源頭治理』。」
「一點就通,是個可造人才。」王教授笑道,「解決13億人的健康問題,絕不能靠打針吃藥,而要靠預防為主,個人、政府、醫院都要行動起來才行。只有病人越治越少,醫學才會越來越有希望,國家更會越來越強大。」
大宏說:「可是,我們平時都不注重身體,只到身體出現狀況,才想到去醫院檢查。」
「你講的這個現象很普遍。認識到了,才好改正。」王教授說,「剛才提到的《黃帝內經》,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她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被稱為醫之始祖。從網上可搜到白話文本,建議大家認真看看。」
陳漢子說:「我們一個外行,能看得懂嗎?」
第67章 上醫治未病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