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尉大人,陛下宣您和長公主入朝,請速速更衣。」這個人洪濤見過,皇帝每次來幾乎都帶着他,應該是個太監頭子,公主見到他也尊稱一聲裴中貴。
宋朝的宦官在宮外還不那麼多見,也沒機會幹涉政事,如果不常接觸皇宮基本可以忽略。他們也不叫太監,尊稱為中貴人,只有背地裏才可蔑稱為太監、閹人之類的,算是罵人。
管理太監有專門的機構叫內侍省,太監們有自成一系的官職,比如通侍大夫、正侍大夫、中侍大夫、中亮大夫等各種大夫。這麼做僅僅是為了把宦官與士大夫的權利區分開,防止有可能發生的宦官干政。
要說終宋一朝,在防外戚、後宮、宦官、武人干政方面做得真是非常成功了,可惜的是唯獨忘了防備外患,這可能就叫做時代局限性吧。在它之前歷朝歷代留下的經驗都是國家毀於內亂,外患只是疥癬之疾。
「更衣……裴大夫還請稍後,下官去去就來。」
該來的還是會來,真來的時候洪濤反倒沒那麼緊張了。看樣子結果可能不算太壞,否則皇帝也犯不着讓貼身太監特意跑來宣召自己和公主一起入宮,直接派幾個殿前侍衛就把這事兒辦了。
但更衣這個技術活兒洪濤還真玩不轉,駙馬上朝該穿什麼呢?穿越過來之後從來也沒問過,根本就想不起這個事兒。
其實這個事兒也不用洪濤自己琢磨,蓮兒已經飛快的跑到院子裏去通知公主了,等洪濤進屋時,王嬤嬤和蓮兒已經翻箱倒櫃的把那套左衛大將軍的朝服準備好,不由分說就開始扒衣服。
公主則在一邊穿她的朝服,四個人雞飛狗跳的忙活了半個多小時,才把這套里三層外三層的破玩意穿戴好。然後就像兩個全副武裝的戲曲演員,一個坐車一個騎馬,跟在裴大夫後面出了府門。
這次洪濤終於有儀仗隊了,整整二十名禁軍護衛,浩浩蕩蕩的殺奔西華門。
洪濤以前只知道自己是駙馬都尉和左衛大將軍,具體是幾品官還沒來得及細問,這次上朝一更衣才知道自己還有個親衛大夫的頭銜,聽着好像和太監是一脈的,真晦氣。
宋代的官制非常複雜,使勁兒的簡化也能把現代人弄得頭暈腦脹。僅官職就有寄祿官和職事官之分,寄祿官相當於後世的軍銜和行政級別,是評定工資用的,和具體幹什麼工作無關。
親衛大夫是從五品,大致相當於後世的上校或者大校。左衛大將軍則是職事官,正五品軍職,大致和後世的師長或者副軍長差不多。
但是……只要這個詞一出,前面說的話基本就可以無視了。王詵是駙馬,宋代對外戚的防範非常嚴密,別說師長,連長都沒戲。這玩意就是個有名無實的虛職,充門面用的。
堂堂公主的丈夫,出個門參加個活動啥的,總不能向別人介紹說是個少尉小排長吧,那樣就顯得大宋皇室太寒酸了。
所以按照慣例,只要當了駙馬立馬就給個將官,順便再弄個掛職的師長乾乾。一方面是給皇家充門面,一方面也能多領點工資。
前面不是說了嘛,宋代的官員工資差別很大,五品是個分水嶺,過了這個分水嶺就能靠工資過小康生活。
駙馬的職務也就恰恰在五品上下晃悠,皇帝看你順眼了就提一提,讓你小康着。不順眼了就踩一踩,生活立馬就拮据不少。
而且皇帝踩外戚,不管緣由合理不合理,朝臣們都不會反對。在他們眼中,外戚就是禍亂的根源之一,最好從來不存在才好呢。
洪濤對工資多少毫不在意,別說每個月發個三十多貫,就算把當朝宰相的三百貫工資全送到眼前也看不上。
可是他對自己穿的制服挺在意,原本以為能來一套盔甲試試,手裏再拎着兩把大錘就更拉風了,評書小說里不都這麼描述的嘛。
沒承想折騰了半天自己還是一身袍服,紅彤彤像剛出鍋的麻辣小龍蝦,玉帶上掛滿了小零碎,腦袋上頂着個竹編還刷了漆的帽子。
最有意思的是脖子上還戴着一個金屬的圓圈,下面綴着個方方正正的金屬框。看到這個玩意,洪濤立刻就覺得德國小鬍子比較親切了,黨衛軍的狗牌合算是從宋朝學來的啊!
「官人莫要亂動,朝服來不得半點差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