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時候,趙煦也再次詢問了幾句,萬一黃河真的決口,要怎麼辦。一筆閣 yibi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王宗望不愧是治水行家,雖然他腦子不清楚,一心要弄成東流。但認命了之後,他倒是有幾點啟發的:「首先……自然是疏散百姓了;其……其次,就是盡力修複決口之處;若事不可為,則最後手段就是趁着現在,疏浚北流河道,也不用多,只要是大名府至河間府一段,北流撐過去了,則危害就小……小多了……」
說到治水,王宗望好像有了支撐一樣,整個人的臉色都紅潤起來了,好像迴光返照一樣。
「若是在低洼處,挖大湖以蓄水之,王卿以為如何?」
趙煦緊接着問道,好像有點急迫的樣子。
「挖大湖以蓄水?」王宗望沉思了一會,才說道:「北流……地勢落差極大,若是尋得一處佳地,順勢引導水流走向……此事可為也!」這也不是王宗望信口胡謅的,畢竟都是聰明人,只需要想一想,就知道這泄洪之法是不是可行了。
按照張正書的設想,這治河一事,除了要挖好水庫以外,更要注重泄洪。
洪水一到,這威力絕非凡人能抵擋得住。即便在後世,有諸般科技手段,也難以抵擋得住,最後還是得靠人力堵住缺口。這還是在中國,要是在其他國家,呵呵,那就是除了派出舟艇接濟之外,就任由洪水泛濫,沖毀家園,絕對不會去堵什麼缺口的。
大概是漢人自古以來就信奉人定勝天的念頭吧,在世界諸般神話故事裏,都是神仙移山倒海,唯獨漢人的上古故事,是以人做主角的。比如大禹治水,就是漢人不屈服天災的象徵。洪水來了怎麼辦?漢人在極度惡劣的環境中,以簡陋的工具,愣是把洪水制服了。即便是漢人神話中的神仙,那都是人做了大功德之事才成仙的。比如開天闢地的盤古,比如創造人類和補天的女媧,比如嘗百草的神農,比如第一個發現火的燧人氏……
漢人不屈服的精神,才使得原本毒蟲猛獸環繞的中原,漸漸變成了魚米之鄉。
看看這時候的江南就知道了,隨着中原土地的不夠用,原本瘴癘彌生的江南沼澤地,已經被漢人遷徙過來,然後逐步得到了開發。這裏就不得不提到章惇的功勞了,正是因為他打敗了盤踞在荊湖之間的割據勢力,才使得江南之地真正進入大宋的治所里,可謂功勞甚大。
也正是因為間接使得民族融合了,漢人才得以大舉進入江南,開發江南。
不然的話,等金兵打來,趙構來到江南,那也是個未經開發的江南,有個屁用?也正是因為江南得到開發,南宋才能以一隅之地,對抗金元一百多年。
其實,張正書早就知道了北宋這會開始了經濟重心南移了,甚至於張正書也派人到江南,大肆收購田地。
無他,張正書就是想推廣占城稻,還要改良占城稻,讓江南以最快的速度成為魚米之鄉。
江南成了魚米之鄉,張正書才能真正掌控漕糧的話語權,才能讓大宋不至於連開封府被破了,也無法逃脫性命。冬季且不說,但是在春夏秋季,肯定是能有一條退路的。實在不行,逃到海上也能乘海船到江南,伺機再北伐。
那時候,怕是岳飛也出山了,張正書在暗中資助,定可一舉收復河山。
當然了,這是最壞的結果,只要趙煦不那麼短命,趙佶沒登基為帝,這個後手就用不着。但是,有備無患總是好的。
張正書心中思索着,漫無天際的想法怕是誰都捉摸不透,章惇在一旁看了,還以為他不想說話。「這小子是怕露餡了罷,這王宗望是真正的治水大家,要是沒了東流的念頭,他還是能說到點子上的……」
章惇自然是料錯了,即便王宗望有不同意見又如何?反正張正書是堅定不移這麼做的。後果嘛,最多就是虧點錢罷了,治水效果緩慢罷了。反正治理黃河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好在現在蜂窩煤已經推廣了下去,過得幾年就不用再砍伐樹木為柴火了,總算是有一點點曙光的……
趙煦卻點了點頭,說道:「王卿所言不錯,這水庫一事,自是可為的。王卿說得這麼多話,想來是乏了。王卿且好生修養,大宋江山,還需王卿日後來匡扶的!」
王宗望自然是感動得熱淚盈眶,可惜張正書對
第六百一十五章:江山代有才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