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任何一個學過化學的人,都應該知道三酸兩鹼在工業上的巨大作用。筆硯閣 www。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說別的不說,比黑、火藥厲害得多的硝化甘油、苦味酸等,哪一個不需要用到硝酸和硫酸?至於鹽酸,還能用在棉花的印染上。至於燒鹼,可以生產紙、肥皂、染料,甚至還能冶煉金屬。純鹼——做饅頭麵包必備的,還能用來冶煉金屬。
反正,沒有三酸兩鹼,大宋的工業別想騰飛;有了三酸兩鹼,那就不是異族人能理解的事物了。
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小官人,那你說的話,還能兌現不?」郭騫有點忸怩地說道。
張正書一愣,然後笑道:「我說過的話,什麼時候沒兌現了?」張正書還以為是修繕道觀的事,三酸兩鹼能帶來的好處,豈是用金錢來衡量的?不說別的,單單是燒鹼、純鹼在日用品、食用品上的收益,就不可限量了。拿宋朝的饅頭來說吧,其實只是用冷水面做的,並沒有發酵。而發酵面,一般用來做包子了。額,在宋朝包子和饅頭是恰好相反的,饅頭是有餡的,包子是沒餡的。當然了,就算是發酵面,也一般多用天然鹼來做,成本還挺高的。別小看發酵面做成的包子(也就是饅頭了),價格甚至比包子還貴——口感好啊!
張正書因為宋朝包子和饅頭叫法與後世不一樣,曾經在系統考證過。原來在清代之前,饅頭一直是指有餡的,包子都是指沒餡的。可是清兵入關後,這稱呼就跟着變了。為啥?系統給出的一個籠統的說法是,那些通古斯野豬皮學着中原人做饅頭,但由於遼東白山黑水一帶環境惡劣,又不是每天都能吃上肉的,吃法又粗糙,不喜歡弄肉餡,於是就乾脆不要餡了。但是呢,這些蟎清還是管這叫饅頭,卻把不常見的有餡的叫包子。清兵入關以後,這種叫法也跟着流行起來,反而代替了原本的稱呼。
但是後世的吳語區還時常把包子稱作「饅頭」,如「生煎饅頭」、「蟹粉饅頭」等等。
那饅頭是咋來的呢?傳說是諸葛亮發明的,但根據考證並不靠譜。但是在晉朝時,一個叫盧諶的人在《祭法》中說了:「春祠用曼(饅)頭」,這說明饅頭已經是那時候的常見祭品了。
反正呢,不管是饅頭還是包子,都能用到純鹼。只要成本低廉,把包子饅頭的價格降下來後,普通百姓都能用得起、吃得起了,那這個市場有多大啊!
更別說,燒鹼可以更好的造紙,提高宋人的文化素質。
別看宋朝的紙張比唐朝時有了很大的改進,起碼上廁所用草紙了。但是宋朝的紙,還是很貴的。上等紙,也就是宣紙那種,一刀的價格就不是普通人消費得起。更別說筆墨硯了,還有海一般的書籍呢?所以,宋朝一戶自耕農,起碼要是經過三代人,才能培養出一個讀書人來。
但是,用燒鹼作為蒸煮液來除去造紙原料中的木質素、碳水化合物和樹脂等,中和其中的有機酸,分離出纖維素來,造紙的效率就提高了不止一倍!這樣一來,紙張的價格就自然下降了,書本的價格也跟着下降了。張正書還有鉛活字印刷術,這樣一來書本的成本也會大幅下降。宋朝的文人還不井噴?
到了那時候,朝廷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了啊!
按照宋朝的做法,就是把讀書人全都籠絡過來,那樣各地就沒有文人了。沒有文人的反賊,眼光不行,又不懂經略地方,成不了大氣候的。可燒鹼造紙之後呢,文人數量肯定會暴增。只要個十年,文人就太多了啊,宋朝肯定hold不住的啊!
張正書估摸着,宋朝識字率也就在百分之十左右,這還包括了不少掌柜、小吏在內的。
但是,若是識字率提高到百分之三十呢?
提高到百分之五十呢?
那樣的宋朝,將會是什麼個場景?
咳咳,最關鍵的,燒鹼、純鹼的銷量,會因此增加多少?數十萬貫?數百萬貫?甚至上千萬貫?這還只是造紙、做饅頭包子啊,還有印染行業呢?乖乖,張正書算不過來了,起碼也是個天文數字啊!
對比起來,花個千餘貫錢給道觀修繕一下,這算什麼事?
「不是的,小官人,貧道是說那發明的獎金……」郭騫扭扭捏捏地說道。
張正書也明白過來了,郭騫還以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