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哪個朝代,沒人不喜歡錢的。喜歡錢可以,但假裝清高,裝出一副讀書人怎麼可以貪財的樣子,那就讓張正書無比噁心了。可能是那個倒霉蛋的記憶在作祟吧,被縣學裏的教諭打過好幾次戒尺,但凡是秀才都恨上了。
不過話說回來,讀書人里,或許有范仲淹這種真正為國為民的政治家,但也有很些個秀才不是什麼好東西,他們讀書,不是為了修身養性,而是功利地做官,發財。在宋朝做官,真的太舒服了,不僅拿着高薪,貪污還沒多大事。這都怪宋太祖趙匡胤定下的一個荒唐規矩,還刻在了誓碑上,供在了太廟寢殿夾層里。這塊誓碑有三句話,一句是:「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內賜自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第二句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第三句是:「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勒石三戒」,也是北宋亡國的禍端之一。
換成大白話,這三句話的意思是:一是要善待周世宗柴榮子孫;二是不殺士大夫和上書提建議的人;三是後世子孫不得有違。
不殺士大夫?
張正書就呵呵了,真以為讀書人的節操滿滿?不會貪贓枉法,不會損公肥私?用腳指頭想都知道不可能的事,哪怕這誓碑到現在為止,北宋人還只是聽說而已。但學過歷史課的張正書卻知道,這是真的。二十九年之後,金兵破開汴梁城,在太廟裏找到這塊誓碑,才揭開這個真相。
但是中國的官僚啊,是有多得寸進尺啊!
看看,經過一百多年,無數前輩積累的經驗告訴他們——不管黨爭失敗也好,還是貪贓枉法也罷,只要你不造反,不欺君,就根本死不了。貪污嘛,最多就是流放。「刑不上大夫」,看起來很美好,但其實對國家是最大的損害。只要是個人,他就有私心,指望着用個人道德來治理國家,那根本不現實。
雖然,宋朝歷代皇帝都沒那麼天真,他們也是很腹黑的。如果還想啟用一個官員,流放也不會流放得太偏僻的地方。但如果要弄死一個官員,嘿嘿,那就一貶再貶,貶到無法貶,貶到窮山惡水,瘴氣叢生之地,就任你自生自滅了。當然了,到現在官家趙煦之前,宋朝的皇帝起碼還是在及格線上的,對於吏治也管得比較嚴,基本上可以說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還算掌控局勢。
可如果宋徽宗趙佶一登基,那情況就變了,官員變得肆無忌憚起來。為什麼?看看宋朝的科舉就知道了,為歷朝歷代錄取人數之最,一年起碼招錄三百個進士來當官!不僅如此,宋朝還有一個「特招」政策,用來照顧那些久試不中的人。而且,朝廷對這些拔出來的進士的待遇與普通進士一樣。
有人說,這有什麼啊,不就是幾萬個官嗎,有什麼大驚小怪,這麼大個國家,招幾萬個官不是很正常的事?
要知道,這還只是官,不包括讀書人看不起的「吏」和「役」,官和吏、役,是有嚴格區分的。「官」是朝廷登記在冊的高級公務員,必須經過科舉等「正途」才能當得上;「吏」是沒有品級的公務員,「役」低於吏,通常在官署中干一些雜活,也就是掃地斟茶一類的髒活累活。要知道,宋朝的一個縣裏,少說有三個官,多了有五六個,而吏、役則有數十人乃至數百人不等。按這個比例,稍微算下就知道宋朝的公務員陣容有多麼龐大了,跟後世也是差不多啊!不然你以為,「冗官」是怎麼來的?而且宋朝可沒有退休這一說法的,只要你沒死,你可以一直賴在官位上到死為止,請求致仕神馬的,那都是被皇帝暗示要退下了,不然誰肯乞骸骨,致仕?
而因人設崗,增加機構,臃腫的行政體系,已經是宋朝的死穴了。官員的考核也很輕鬆,再加上超高的待遇,誰人不想當官?
明白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李秀才的心理了,又想拿錢,又想輕鬆,還想有面子怎麼辦?做官啊!做了官後,不僅錢有了,地位有了,權力有了,老婆都有着落了。看看,多美好。這個「宋朝夢」,從穩定國家形勢來說,這一招還真的不錯,起碼化解了很多矛盾——畢竟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十年也還是不成的。然而,過猶不及,太過重文輕武的結果就是,宋朝一直拿敵國沒辦法,這確實有點不可思議。反正宋朝就是這麼一個充滿矛盾的時代,讓人又愛又恨。
可以說
第二十九章:宋朝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