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筆趣小說網 www.dabiqu.com
「張小哥學業如何?」
呂嘉問像是個慈祥可親的長輩一樣,在張家正廳坐下後,毫不客氣地吃着茶,然後詢問道。
張正書知道他想問什麼,裝作受寵若驚的模樣,說道:「小子尚在讀縣學……」
「哦?」
呂嘉問有點驚奇了,他看着張正書也不像蠢笨的樣子,反倒是很機靈的,要不也不會弄成什麼「自行灌溉系統」了。可他實在沒想到,張正書居然還在讀「縣學」,在他看來,張正書就算是準備考解試,也是正常的了。
張正書有點自嘲地說道:「小子無心讀詩書,反倒對器械、農事、手工技藝情有獨鍾……」
呂嘉問明白了,頓時對張正書的好感下降了不少。
這也是時代的風氣,只要是儒士出身,對於「奇技淫巧」的事,哪怕是認可了工商的作用,但其地位還是在「末」的。也就是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宋朝根本就是無可動搖的。
要不是張正書能給呂嘉問帶來實質上的政績,他才不會屈尊,來詢問張正書的學業。在他看來,弄這些「奇技淫巧」的,都是不學無術之人,甚至是好逸奢侈之人。在反對奢侈浪費一途上,宋朝的士大夫階級,出奇的一致。認為「奇技淫巧」就是奢侈的一部分,大力加以批判。可偏生他們也就是嘴上說說而已,實際上生活中,該幹嘛還是幹嘛。
這些士大夫的論調很奇怪,他們雖然看到了汴梁城的繁榮、消費活動的增加給技術的進步創造了更多的契機,市場的需求也刺激了技術的革新,但是他們更在意的是,這種繁華給技術本身和社會道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與日俱增。但凡是士大夫,都追求「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不管哪一派都是一樣的。所以,即便技術再好,只要是他們認為能禍亂社會風氣的,士大夫們都不接受。
這個邏輯荒謬之處在於,居然把社會風氣和技術進步聯繫在了一起,甚至很多士大夫認為全民追求享樂,肯定會危及着國家安定。於是反對「奇技淫巧」的設計和製造,就似乎成為了政治正確。這些士大夫認為在日常器物上的奢侈,是導致國力虛弱的重要原因,窮奢極欲的享樂必將造成國破家亡。
乍看之下,似乎很有道理。但他們偏生忘了,這種走極端,很容易出事的。這不,程朱理學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慾」,就是基於此。到了明朝,還被奉為圭臬。這種利義之辯,自古就很有市場,但是在張正書看來,根本就是荒謬。
人心本來就是自私的,中國的倫理學家還想抑制人性,純屬不智。
當然,一味奢侈放縱也是不正確的,但一個社會把這種思想奉為圭臬,那肯定是不會快速進步的。凡事不能走極端,偏生中國人就喜歡這麼幹。可很多人自己做不到,還要以這個標準要求別人。真是寬於律己,嚴於律人,不知所謂。
「原是如此!」
呂嘉問的語氣淡了下來,張正書也不覺得有什麼。畢竟宋朝士大夫的思想,早已經被固定了下來,而且還是宋朝前幾位皇帝定下來的,還帶着天真的幻想。張正書自然是不會有什麼幻想的,因為他知道,北宋就是因為想得太過天真,所以滅國了。
然而,張正書還是想辯解一番,希望能在這個時代發出自己的聲音。
「小子不才,愚鈍不解格物致知之意,但小子卻想,若要格物致知,須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我稱之為實踐。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若是一事不親自去做,只是看看,便永遠也學不到精髓的。實踐,便是身體力行,去實地踐行,與所學合而為一……」
當張正書把後世關於「實踐」的思想一提出來,登時把呂嘉問給嚇到了。不過,宋朝是思想迸發的年代,張正書提出來的這個「實踐」,雖然和傳統儒學有點脫節,但呂嘉問認為始終還是脫胎於《大學》,脫胎於「格物致知」,也不算得無可救藥。更何況,雖然他是政治投機客,但是對於當年熙寧變法還是頗為認同的,實踐的思想,他理解起來還是很快。
但理解歸理解,呂嘉問是萬萬不接受的。
只是,呂嘉問還想靠着張正書的「實踐」撈政績呢,如果張正書真的把汴梁城附近農田的水利
第一百零九章:首次發聲(上架五更,第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