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大家庭有幾十口人,曾祖有三個兒子,三個女兒,兄弟,侄子以及他們的配偶,眾多人在一個鍋里掄勺子,大家和和睦睦,曾祖治家有方。三個兒子是家庭核心人物,有事大家商量,共同出謀劃策,分工明細,各司其責。女人們不主事,在家裏干點家務。爺爺在眾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老爺子最器重。爺爺婚後照常讀書,努力考取功名,與妻子很少單獨相處。後來他在直隸工作,夫妻兩地分居,聚少離多。別的房門夫妻出雙入對,親親熱熱,孩子們一聲爹一聲娘地撒着嬌。夫妻調侃:頭髮長,剪子絞,省下錢,買糖糕;爹咬口,娘咬口,咬着孩子小指頭;你吹吹,我吹吹,吹了孩子一臉灰。奶奶看到別人家親子互動的溫馨場面,心裏酸溜溜的,冷颼颼的。在熱鬧的大家庭里奶奶獨守空房,相形見絀,更感覺苦悶孤單。
奶奶很敬佩爺爺,他很有學問,很有修養,雖然兩人感情一般,但是他尊重妻子,做事周到,每次回家都要買些她喜歡的東西,衣服布料首飾什麼的。奶奶說:「謝謝你惦着我。」爺爺體貼地說:「你在家一個人不容易,晚上沒有個做伴的,沒有個說話的。有啥事沒有人商量,寫封信要半月二十天才能寄到。」奶奶不願意聽爺爺說內疚的話,她岔開話題:「我不大會寫信,多指教。」爺爺誇獎:「字寫得雋秀,文字通順,意思表達清楚,很不錯!」
爺爺一年幾次省親,生了兒子以後,兩人世界變成三人世界,生活多了內容,多了樂趣,三口之家歡聲笑語。婚後十幾年爺爺和奶奶沒有吵過架,鴻雁傳書互通信息。
爺爺去世那年,奶奶才三十多歲。悲痛欲絕之後,她擦乾眼淚,一門心思撫養獨子,兒子就是她生命的全部。和很多母親一樣,她盼着兒子長大,盼着兒子結婚。但是兒子結婚了,她不願意看到兒子和媳婦恩愛的樣子,她認為媳婦分走了她的愛,她認為兒子對她的愛轉移到媳婦身上了。雖然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愛——母愛、愛情,但她認為愛是有限的,不能分享給別人,希望兒子對她唯命是從。
奶奶對父親的教育很嚴厲。她經常動心計,如何駕馭兒子如何駕馭媳婦。對諸葛亮的三十六計也稔知在心。父母結婚不久的一天晚上,奶奶對父親說:「你表哥的兒子要結婚,從店裏拿十快銀元給他。」他答應了。第二天晚上父親回到家,奶奶問及錢的事,他才猛然想起,十分抱歉地說:「今天生意很忙,我忘記了,明天一定帶回來。」第二天晚上他回到家,看見奶奶坐在桌子旁邊滿臉慍色,他急忙把銀元放到桌子上,剛要說話,奶奶猛然一巴掌將銀元掃落在地。銀圓在地上滾動,母親見狀驚呆了,孩子們嚇得直哆嗦,屋裏的空氣一下子緊張起來,人們大氣不敢出。一會兒母親回過神來,趕忙蹲在地上去撿銀元,孩子們也陪着小心,蹲到地上去拾。奶奶厲聲地說:「不許撿,讓他自己撿。」父親蹲到地上,逐一撿起來放到桌子上。一數少兩塊,於是他鑽到桌子底下,爬到床底下,把地上能挪動的東西都一一挪動,最後一塊在旮旯處找到。他小心地把銀圓碼放好,額頭流着汗,滿臉通紅地站在奶奶面前,恭候發落。奶奶開始數落:「你表哥日子艱難,十塊銀元能讓他兒子娶上媳婦,拾掇新房成個家。幫助窮親戚也是行善積德。皇帝還有三門窮親戚吶。」父親忙應口說:「是,是。昨天我確實太忙忘了。決不是吝嗇,我們以前不也經常接濟生活困難的親戚朋友嘛。」奶奶不容分辨繼續教訓:「人要守信,答應的事怎麼可以忘記呢?言必信,行必果,記住了?」父親忙說:「記住了。」奶奶就像老師訓斥小學生一樣,訓完話總要加問一句,記住了?回答:記住了,才肯罷休。然後她才發話:「回房去吧。」
其實,奶奶是找茬給兒媳婦一個下馬威,殺雞儆猴,讓她知道馬王爺幾隻眼,以後小心行事。
回到房間,父親說:「你不必替我難堪。我從小就是這樣被教訓的。娘年輕守寡,心情長期鬱悶,對家人說話有些生硬,做事有些不近情理。不過她品行好有學問,我從小品學兼優與老娘的悉心培養分不開。當然我幼年的童趣、少年的好勝、青年的銳意也受到禁錮。別人看我是富家子弟,我心裏很壓抑沒有自由。我的苦悶只能獨自承受,無人傾述無人理解,今天這一幕你不要奇怪。請你理解苛刻的母愛,請你理解她沒有愛情的婚姻,年輕守寡的難處。她的心像沙
第十五章 威嚴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