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在老闆的授意下火速進行。一筆閣 www。yibi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製造和設計賽車,與生產民用車型是不一樣的。後者需要顧及、需要專精的領域太多,但賽車不需要!
各方面壓榨到極限的機器裝上去,防滾架焊上了,外形對空氣動力學進行改造後,該怎麼瘋就怎麼瘋!
這就是f1或者其它大型賽事裏,紅牛、索伯這些非廠商車隊一樣能玩的風生水起的原因,設計和改造賽車,十來個人的團隊就能做!
所以這款r8和小牛的底盤被他們大卸八塊後,換上了電動機、電池和專門調校的賽用序列式變速器。
再給它隨便披上一個外殼,裝上大大的碳纖維擾流板,巨大貼地的後擴散器後,這輛油改電的r8成型了!
楊銘在賽道上見到它的時候,其正在無聲無息的跑賽道。
突然間沒有了汽油機的暴躁聲浪,相對顯得有些安靜了,等到試驗車開回來,楊銘問喬納森:「表現怎麼樣?」
喬納森看着電腦里的數據:「四台電機輸出了1500匹馬力,加速的前段很不錯,但中段以後就跟電動車一樣,速度上不去,我們需要專門設計變速器,來維持它最大功率的區間,才能把100-200,200-300的加速力度保持住。」
「續航能力暫時不論的話,底盤也不完全貼合對電池的佈局需求,如果要前後50:50,我們需要專門設計底盤,採用封閉式的最好;其次最關鍵的,想要它性能出眾,外形是最最重要的。」
需要改的項目很多,意味着很花錢。
但楊銘的態度也很直白:「只要能實現的,花錢都是其次,目的就是想要打造最極致的速度機器。」
「你這麼說的話,團隊就不用擔心預算了。」喬納森也放心了,因為這些是要從頭設計的,真心燒錢!
作為大老闆的楊銘並不限制費用,相反他還帶來了好東西。
兌換的物品,寄送到了汽車公司倉庫。
這些都是達到他要求的電動機,單台功率就可以有兩千千瓦,專門給團隊仿造和啟發,哪怕技術達不到要求,一半的效果也行了!
然後楊銘還親自參與到了氣動外形的項目中——他除了兌換物品,還給自己換了技術知識!
沒有什麼比自己親自加入其中,打造完美產品更吸引人的了!為此他還一邊翻書,一邊討教,把跟自己接收的融合起來。
在這整個項目里,老闆同員工一樣,按時上班,參與研發和討論,他很多時候都會忙碌到晚上了,才最後離開。
這熱忱程度也非一般人能比的,他所畫的草圖都堆起了厚厚的一沓,負責底盤設計的設計師,最近見到他都怕!
因為老闆想要弄的不是一般的車!他需要比amg-one,或者紅牛am-rb的方程式技術,更加激進的概念!
他把可變式氣動外形和賽車底盤系統聯合起來了——即便是在f1領域,也不會有這麼高度的契合。
但他要全面結合!因為他想用的這一套是智能氣動外形,車前、中、後都有隱藏式擾流板,像鱗片一樣,平時融入車體,需要時智能開啟!
其曾在蝰蛇srt概念車上出現過,在高速入彎時,「鱗片」全部立起來!全車身都有擾流板,從不同角度製造更大下壓力,讓跑車穩穩抓地!
車殼可變形態,將用在針對不同情況下的攻彎,提供不同的下壓力和對抗橫向加速度,建立在一套複雜的電腦系統下操控!
車就不再是笨拙死板的,「鱗片」能夠感應剎車和橫向加速度,做出相應角度、外形的變化,幫助車輛輸出最穩定的狀態,讓車手壓榨極限!
按照數據來推演,單靠尾翼提供的下壓力,若能夠以100時速極限過彎,在使用這套複雜套件後,能夠以150甚至更高的速度過彎!
氣動設計師對老闆的天才方案,佩服到五體投地,但也有點點疑問:「按照我們當前的技術,想要這種強度和智能化的車殼,很費功夫!」
楊銘讓他放心:「程序和智能化這方面,我挖了谷歌的人工智能工程師,特斯拉的無人系統專家;材料我已經跟美國一家尖端碳纖維企業合作,資金我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