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左相匆匆而來,雖並未急於切入正題,但一有一種詭異的氣氛,讓胡亥隱約間感受到了一絲涼意。
胡亥清楚,大清早左相匆匆而來。必然是有要事相商,而且十有八九是關於東出長策。
這件事關係到大秦帝國接下來的發展核心,作為文武百官之首,左相子嬰自然是時刻關注。
……
默然良久,胡亥心頭一動:「王叔,東出之策已是大秦帝國未來的長策大計,絕不更改——!」
「陛下心有決定,還請告知臣一二,以安朝野之心。」子嬰的雙眸驟然發亮。
隨及,子嬰座中深深一躬:「敢請陛下解惑!」
深深的看了看子嬰,胡亥幽幽一嘆,道:「凡欲以霸道行統一大業,必有準備期間,任誰都不能一蹴而就。」
「此之謂預則立,不預則廢,其要害在於決斷。早斷早預,遲斷遲預,不斷不預。依朕之見,大秦帝國可在一年之內做好一切預備。」
說到這裏,胡亥伸出手指頭,道:「其一,大秦帝國故土人口已銳減。加之大秦帝國民氣低落,半年之內徵集十萬大軍都是難事,但是同樣中原大地之上,天下列國,中原諸王大軍一樣是烏合之眾。」
「如此一來,我大秦便有了可乘之機!」
「其二,大秦帝國有巴蜀天然糧倉,八百里秦川富庶。只需要連年豐收,必將會國庫盈滿,軍資糧草兵器的籌集,亦在舉手之間。」
「其三,大秦帝國有九原軍與胡地相接,又有隴西草原河谷,戰馬來源大大優於中原。」
「一年內建成五萬鐵騎,應不是難事。再加上大秦原有大軍,不下於十五萬,足以東出函谷關。」
「其四,國尉乃鬼谷傳人,通武候王賁更是兵家名將之後,這一點在父皇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早已經得到了證明。」
「其五,今我大秦帝國上下同欲,君明臣良,同心雪恥,中原列國無可比擬。有此五條,統一大業,何難之有?」胡亥一口氣說了五條,目光炯炯地看着子嬰。
「陛下所言甚是,想要立足當下亂世,我大秦帝國必得一番認真準備。」子嬰點了點頭地肯定了胡亥的主張。
只是話鋒一轉,子嬰:「只是在臣看來,這準備一年不行,可能要三年,甚或五年。」
「哦?」驚訝一聲,胡亥忍不住,道:「左相的意思是,中原大亂一起,我大秦帝國坐看風雲起?」
看着胡亥驚訝的目光,子嬰微微一笑,道,「陛下姑且聽臣算一算大賬,可否?」
深深看了一眼左相子嬰,胡亥認真,道:「朕洗耳恭聽,左相不必客氣直言便是——。」這一刻,胡亥倒真想聽聽子嬰的想法。
畢竟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更何況子嬰之能,又豈是臭皮匠可比。
作為一國之君,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一點,胡亥還是清楚的。
看到胡亥如此,子嬰深吸了一口氣,道:「其一,想要以霸統一中原列國,必然要擴軍,而擴軍在於人口。」
「就總數而言,大秦帝國人口目下與楚國相當,大體不到一千萬,青壯男丁當在一百萬左右。」
「按照三丁抽一的舊法,足以可成軍三十餘萬。想必陛下與國尉肯定也是如此計算。」
「然則,大秦帝國因為連續不斷地大戰,導致地廣人稀。一旦抽丁而出,必然會影響農耕,關中與巴蜀,乃農耕之本,不可能三抽一,只能是四抽一。」
「如此折算,大體可徵兵二十五萬左右。但是此前已經征新軍,再加上各地郡兵,恐怕不下於十萬之數。」
「再加上大秦帝國各地大軍,以及鎮守函谷關的大軍,九原邊境大軍,此際大秦帝國大軍絕不下於三十萬之眾。」
「三十萬大軍,對於當下的大秦帝國朝廷而言,就是巨大的負擔。特別是北地三郡遭受天災,咸陽倉大空。」
「如此一來,一旦有戰爭爆發,朝廷必然是顧頭不顧腚。故而此刻大出山東,卻是差強人意。陛下以為然否?」
胡亥凝神傾聽,不禁對左相子嬰生出了一絲淡淡的佩服。
他清楚天下能人強臣不計其數,這般對國情數字隨手拈來,如數家珍般的清晰,天下絕無僅有。
第173章 三年之內,大秦帝國致力於立足,而不是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