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九年的藺養成與前幾年變化很大,甚至可以說是相當於兩個人生。
提起他的名字,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但若是提起「爭世王」這個名號,那便是無人不知了,當然,有些地方也稱他「亂世王」,反正都差不多。
說起來,藺養成和很多農民軍首領一樣,早年基本都曾當過大明朝廷的兵,他當時是在宣鎮轄內當邊兵。
無獨有偶,崇禎三年,因多年未曾發餉,藺養成率眾「起義」,後輾轉又隸屬闖王高迎祥麾下,其部眾活動在甘肅東部,由於地方府衙的瞞報,以致眾至數萬。
崇禎四年,藺養成作戰失利轉入進山西,後編入王自用的「三十六營」,與賀一龍、賀錦、劉希堯、馬守應合軍,又稱「革左五營」。
後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藺養成率眾轉戰在陝、晉、豫、魯、川、鄂、皖、湘等地,勢力極盛,名聲不知比同時期的李自成高到了哪裏去。
崇禎八年,藺養成率革左五營參加河南滎陽大會,為十三家首領之一。
從崇禎九年高迎祥死後至崇禎十三年之間,那個時候李自成還沒有再起,藺養成和革左五營可以說實力最強,名聲最隆的一支。
當時正好是楊嗣昌「十面張網」的計策,這個計策起初收到很大成效,各路流寇紛紛戰敗投降,或原地解散,著名的「闖塌天」劉國能就是在這個時候被招安。
革左五營作為當時最強的一支,本該是發展最好的時候,卻失去了這個機會,只因當時革左五營內的幾名首領有了分歧。
藺養成、馬守應想招安,其餘三人則想跟隨張獻忠,那個時候李自成還沒有人重視,甚至藺養成都不會將他當回事兒。
由於無法決定,藺養成不得不隨革左五營連續數年都屯居在英山、霍山、潛山、太湖等地,活動範圍不是很大,因此被人以往,部眾也是丟失迅速。
這樣五個人共同掌握大權的模式,雖然讓革左五營成為當時較強的一支,但卻很快就顯現除了不足,那就是在某些大事的決策上,五個人總會有所分歧。
招安的決定擱置以後,藺養成、馬守應其實就已經與賀一龍幾人滋生矛盾,後來更是如此。
說來有趣的是,五人不論發展好還是壞的時候,都沒有任何所謂「改朝換代」的大志向,甚至藺養成一直在想的都是如何被招安。
革左五營在朝廷、李自成和張獻忠之間搖擺不定很長一段時間。
崇禎十六年,投張獻忠不久的革左五營再次發生內訌,賀一龍被李自成所殺,藺養成歸逃李自成,他本就與賀一龍有隙,李自成又將革左五營餘部交予其手,以高官厚祿相誘。
藺養成當時並沒說什麼,對自己有好處的事兒自然是欣然接受,可在心中卻也因此看出李自成與羅汝才的截然不同之處。
太原之戰被李自成安排來監視的牛萬才死於城外,藺養成騰出手來,直接就投了官軍,陳奇瑜也很是給他面子,並沒有清算藺養成先前的罪過。
藺養成是撿了條命,而且也不是自己從前痛恨的流賊了,起碼有了官身,搖身一變成了朝廷參將,可是地方就有些讓人意外了,朝廷居然派自己去守喜峰口?!
沒記錯的話,喜峰口這個地方幾乎快成關外韃子老家了,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給自己這麼個地方到底什麼意思,說白了還是不信任。
其實這種情況已經是出乎藺養成的意料之外了,前罪勾銷,還是正兒八經的喜峰口參將官身,想來自己應該也向闖塌天那樣成功轉正了吧。
只要不是流賊,那就是好的。
藺養成來到喜峰口的時候其實也有些意外,這個地方被三番五次的攻破,按理說怎麼都該是一副破敗凋敝的樣子,可自己來看見的,卻是個修繕一新的喜峰口。
除此之外,他見到的還是一支裝備完善的明軍在守備關口。
當時被吩咐等待交接的朝廷是黃得功麾下薊鎮參將馬二,對於黃得功這個人藺養成很熟悉,當初良鄉擊潰大順劉芳亮左路軍的第一功就是此人。
據說此時諸邊威望和高傑肩並肩的,就只有黃得功了。
即便是如此出名的一支部隊,那參將卻也並沒有對自己流露出什麼不滿或不屑,人人都是非常友好,不得
第三百五十章:藺養成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