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淨山,內景天第一佛山。
全境山勢雄偉,層巒疊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聳;溪流縱橫,飛瀑懸瀉。
萬千氣象,沐浴在佛性光輝下,是內景天中最璀璨的佛珠。
內景天三千六百座古蹟,屬於佛門的在八百座上下,論風景,論佛性光輝,論所出高僧菩提的果位實力,梵淨山都排不上第一,但梵淨山卻是近數千年來最穩定的內圈常客,再有梵淨山人坐鎮,山以仙貴,於是便成為了內景天第一佛山。
李績才一靠近梵淨山,便有佛音飄渺,鮮花朵朵,自山巔鋪向雲端,就像他當初對待天秀,這是主人的好客之道,李績也不遲疑,便沿鮮花之道下行,緩緩向一片紅牆綠瓦降去。
每個修士,也包括和尚們,都有自己行事作風的那一套,有豪奢的,就有簡樸的,有雕琢的,就有自然的,有莊重的,就有浮誇的,行事各不相同。只要是順從本心,一以貫之,就也談不上高低境界之分,說稷下殼的簡樸就一定強於梵淨山人的莊重,這是非常片面的看法。
坐鮮花之路,和插泥水之秧,又哪裏有區別了?
鮮花之路的盡頭,便是一座幽朴靜深的寺院,處處顯露出佛性光輝的厚重,哪怕是平凡的一磚一瓦,一階一梯,放在這裏都有了深深的歷史厚重感。
一名月白僧袍老僧站在大雄寶殿前,雙手合什,口宣佛號,面色莊重,
李績端正衣袍,唱了個肥喏,
「後輩劍修,勞大師出迎,實在心中不安;但願這次造訪,沒有影響大師清修吧?
晚輩此來,為說真話,為求真言,以定真行!」
梵淨山人微笑,「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如語者。
在梵靜山,施主欲聽謊言,怕是很難!」
李績心中吐槽,那是佛,不是你!
兩人步入大雄寶殿,有沙彌獻上香茗,不大的殿堂內,檀香飄渺,遠處鍾寺聲鳴,真是一個閒扯淡的好環境。
李績很少接觸佛門,類似的場景他仔細回憶,還得追溯到二千餘年前在方丈島大覺禪寺作客的那段經歷,實話說,很壓抑,他天生對佛門無感,不是憎厭,就只是覺的與自己格格不入。
所以,長話短說,直截了當,「晚輩和內景天佛門之怨,無非在兩點,
一為上次離開時失手斬了雷音大師,二為此次前來壞了佛門仙跡,我知佛門眾高僧對晚輩頗有怨言,故此前來解釋一,二。
若得諒解,當如釋重負;若不能,晚輩也好在未來相見時知道該如何做!」
雖然二百餘年的風平浪靜,但李績始終不認為佛門當真對上次仙跡漠不關心,越不露聲色,可能就越是介懷;紙是包不住火的,尤其是在一個強大的體系力量面前。
他一般習慣的應對就是主動承認,總比某一天被動的被人捏住把柄來得好,當然,承認錯誤不見得一定會改正錯誤,這是大部分人認知的錯誤,他們不理解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種認錯,叫不知悔改的認錯。
當然也可以理解成惡人先告狀,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生滅法,佛說皆是空!」
梵淨山人張嘴閉嘴就是佛法,這讓李績很反感,就不能認認真真的說人話麼?你說你兩個僧人之間這麼說話互相之間能夠理解,也顯得高渺博學,你和一個外道統的劍修也這麼說,這不是難為人麼?
他今次來此,就是為了說個明白!無論凡人修者,在歷史長河中無數次的大事件都是因為溝通不暢而引發的災難,這又不是愛情愛你在心口難開?
該說就得說!他也沒有一副高傲矯情的世間皆濁,唯我獨清的自我陶醉,把解釋當成一種示弱的表現,不屑解釋,不屑多言,不屑分享……他李烏鴉說話的方式就是,老子醜話說在前頭……
所以不管梵淨山人是在打馬虎眼,還是僅只是談話習慣,或者對他的造訪漫不經心……他都無所謂,他今日來,就是來把醜話說在前頭的!
「前次和雷音的因果,一為萬佛塔林之爭,種因在前,後有三岔口摯友之傷,成因在後,故有此一斬,並非無因!
此為私怨,起碼在我看來是
第1961章 梵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