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如果當年沒有分家產,那現在……」
丁老在旁邊突然有感而發,看着汝窯無奈道:「兩大故宮相提並論,如果單純比較藏品數量,咱們故宮無疑完勝。可真比較精品的話,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
「當年溥儀雖為遜帝,但花銷派頭絲毫不差,400萬兩白銀很快敗光,開始入不敷出。只能將故宮珍寶向中外銀行抵押貸款,結果難以贖回而大量流落海內外。」
「不光如此,他還有計劃地利用溥傑、溥佳每天下學出宮的機會,將宮中珍寶以賞賜名義帶出宮。僅922年眾多國寶被分六批盜運出宮。」
「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墨跡《曹娥碑》、《二謝帖》;鍾繇、懷素、歐陽詢、米芾、趙孟、董其昌等人的大量真跡;司馬光《資治通鑑》的原稿;宋馬遠的長江萬里圖;甚至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都沒有倖免於難。」
說到這裏老爺子痛心疾首,呵斥道:「就連太監、大臣、宮女等也紛紛效仿,偷偷盜取寶貝,拿不走的就藏起來。當偷盜之事快要曝光時,居然喪心病狂的用一場大火將諸事化為灰燼。」
耿寶昌長嘆口氣,他是事件的親歷者,最有發言權道:「寶島故宮之所以能跟咱們分庭抗禮,就是因為當年為保護文物不被戰爭洗禮,三次大規模南遷所致。」
「最大規模歷時8年,行程萬餘里,運送文物的車輛人員艱難行走於蜀道之間。沿路敵機轟炸,遭遇匪類,不斷臨時更改行走路線和存放地點。最後以微小損失完成這場歷時長久,數量巨大的文物遷徙之路,被國內外人士稱為奇蹟。」
「最後解放前夕,政府意識到大勢已去,下令當時故宮院長馬衡將文物運往金陵,再和金陵分院文物一起運往寶島。經過馬老的多方周旋和拖延,計劃才擱淺,京城文物最終保留至今。」
看似平淡無奇的言語中,魯善工能聽出當年千鈞一髮的危機感,如果沒有愛過人士的捨生忘死,現在留下的說不定只有空空如也的紫禁城。
「在滿洲當傀儡皇帝的溥儀計劃潛逃,隨身攜帶精心挑選出的57箱珍寶逃往通化大栗子溝,被老毛子軍隊俘獲。其中文物很多散失,清明上河圖就在其中,後來幾經波折才回到故宮。」
「其他因為來不及拿走而藏在小白樓的國寶,被一個名叫金香慧的偽滿洲執勤衛兵發現,引起眾人哄搶。不少書畫作品直接被撕成碎片,北宋大畫家李公麟的《三馬圖》被扯為三截。後來也是經過數次修復,才重現人間。」
「945年是故宮文物流散的關鍵時刻,大量文物曾在街頭以麻袋論價,珍品多,價格便宜,被古玩界稱為東北貨。」
「當時一些投機商低價買入,然後賣給琉璃廠,成為暴發戶。」耿寶昌回憶道:「我還記得當年親眼見過的一件事,93年4月,一個年輕人來到榮寶齋,用粗布包裹送來一堆破爛。」
「經專家拼接後,竟然明四家趙孟頫等人的國寶真跡37件,有些殘片與故宮所藏殘品正好吻合!」
「一年後又是這位青年,再次送來一堆破爛。經過整理,拼湊書畫殘卷20餘幅,每件國寶重器。可惜年輕人沒有留下姓名和地址,當榮寶齋赴東三省準備重金酬謝時,未能找到此人。」
「民國愛國收藏家也為故宮出力不少,畢生心血無償捐助,故宮有兩大恩人,一是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捐贈上百張宋元書畫。還有就是宣德大王孫瀛洲,上千件精品全部交給國家,真乃高風亮節之風骨。」
說完指了指東邊宮殿,笑道:「故宮在景仁宮特設景仁榜,歷年來向故宮無償捐獻文物的人皆榜上有名。截至目前,捐獻者向故宮捐獻的文物已超過24萬件,上榜者都能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魯善工點點頭,其實他也聽過不少文物回流的消息,從近幾年的拍賣市場看,故宮出手雖然不多,但每次都是大手筆。
995年以800萬收購張先《十詠圖》;99年400多萬收購石濤《高呼與可圖》;997年00多萬收購沈周《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最近的在2003年8 月,以2200萬元從佳德買下隋人書《出師頌》。最可惜的是前幾年年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因2300萬的高價,故宮未敢買下,最後流落美國。
第81章 家賊難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