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玄幻小說 > 明末求生記 > 第七十三章 劉文秀東行記二

第七十三章 劉文秀東行記二

    第七十三章劉文秀東行記二

    一行人棄船乘馬,進入武昌城中。

    武昌城之中,雖然談不上遊人如織熙熙攘攘的。但是人煙也很是稠密。

    劉文秀與周輔臣一起行動,周輔臣打出了伏波將軍的牙牌,兩邊行人紛紛迴避。

    但也僅僅是迴避而已。對夏軍高官出行,並不是太過畏懼的。

    想起成都的人心惶惶的氣氛,劉文秀心中不由的微微一嘆。張獻忠在汪兆齡的勸諫之下,對四川士大夫官僚進行了打擊。

    不過,張獻忠或者在行軍打仗之上非常擅長。但是在政治手腕之上,就不是那麼擅長了。

    大西軍僅僅佔據了成都附近一帶,在川東,川南這些敵人,與官軍往復廝殺。

    本就人心不是多穩的,裏面定然有想兩頭下注的人。這也是人之常情。而張獻忠偏要下手打壓,自然掌握過不好分寸,形成打擊面過大。

    而士紳讀書人在明代社會之中,就是當地有名望的人。殺人雖然不大,影響卻非常之大,在整個社會之中形成惶恐的局面。

    與武昌這邊,根本不能相比。

    羅玉龍最大的功績,就是建立起大夏的文官體系。

    當然這也是藉助了江南的人才。

    畢竟明末幾乎獨重江南。南直隸,加上浙江所出官員人數,幾乎站大明朝廷五成以上。

    這就是明朝東林黨人的聲勢浩大的基礎,而錢謙益也是東林領袖。

    在他的幫助之下,籠絡了很多有經驗的大明降臣。

    重組了文官體制。

    南京畢竟是大明舊都,雖然南京這邊這邊六部都是擺設,但是基本的管理權還是有的,整個南直隸的行政兵權,都在南京六部之中。

    錢謙益就是以南京六部基礎建立大夏文官體系。

    不過,大夏對明朝體制並不是完全承襲的,最少兵制與大明完全不同。

    羅玉龍父子對大明體制有一個無疑的變動,那就是將內閣大學士與六部尚書合一。


    這看上去不過是一個因陋就簡的設計,但是其實上卻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放權行為。

    甚至羅氏父子連同張軒恐怕都沒有想到這一點。

    原因無他,他們對大明體制的不了解。

    在朱元璋設計的體制之中。

    六部尚書是政府元首,但是真正決策權是在皇帝手中的,甚至戶部大筆金錢調動,都必須皇帝同意。沒有皇帝同意,六部尚

    書都不可能做任何改變的。

    洪武帝是君相一體。

    後世皇帝自然繼承不了洪武帝這樣的行為。內閣就應運而生了,但是內閣先天不足,乃是一個秘書機關發展過來,他最多的是承命辦事而已。

    皇帝將一部分決策權,也就是所謂披紅之權,放到太監之上。

    這也造成了明朝大臣不與宦官勾連,是不能掌控大權。

    羅玉龍本身對具體行政並不了解,甚至很陌生,他將六部尚書與內閣大學士的職權結合起來,具體關注都是大略,從不關注細節

    可以說除卻兵權財權之外,所有決策權下放。很多大事。對大明體制的修改增補。都在內閣層面訂下來了。

    內閣權力大增,除卻兵事之外的事情,幾乎是內閣與司禮監的合體。

    其實清廷也在做同樣的事情,就是在大明制度之上的增補修訂。

    大明朝之所以落到這個程度,其實也就洪武體制的崩潰。但是現在最方便建立的統治體系,就是繼承明朝的體系,並在在體系之上做出更改。

    從這上面來說,大夏與大清在體制之上,大同小異,都是在民政上繼承大明體制,在軍事上另開一道。

    不管怎麼說,任何體制都強過沒有體制。

    張獻忠這邊完全是沒有體制,也沒有規矩,張獻忠打擊面過大,引發了民間群體性恐慌。

    與大夏治下的情況,根本無法相比。

    劉文秀心中感嘆沒有平息,周輔臣已經將劉文秀安置在驛館之中了。

    羅玉龍與劉文秀也算是舊識了。

    畢竟雙方位置在獻營與曹營的地位相差不大,在崇禎十四年之前,在楊嗣昌的天羅地網之下,曹營



  
名劍山莊推薦:  大明雍王  靖天下  明天子  奮鬥在大明  大明公務員  
隨機推薦:  醫路坦途  嘉平關紀事  正義的使命  成為骨傲天的女兒  特種兵之種子融合系統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明末求生記"
360搜"明末求生記"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