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元儀請了郎文煥為《武備志》作序,郎文煥曰:「首兵訣者,如醫之探腑臟,論脈理也。次戰略者,如醫之舉舊案,宗往法也。次陣練者,如醫之辨藥性,講泡製也。次軍資者,如醫之分寒溫,定丸散也。終占候者,如醫之考壯弱,斷死生也。「
《武備志》之兵訣評選用《孫子》、《吳子》、《司馬法》、《三略》、《六韜》、《尉繚子》、《李衛公問對》、《太白陰經》、《虎鈐經》等兵書的內容,茅元儀在眾多兵書中,最推崇《孫子》:「自古談兵者必首推孫武子,先秦之言兵家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謂五家為孫子註疏可也。「
《武備志》之戰略篇則記錄了春秋戰國時代開始的六百多個經典戰例,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以滅吳、孫臏戰勝龐涓的馬陵之戰、孫權、劉備聯合破曹操,促成三國鼎立的赤壁之戰;謝玄以八萬北府軍戰勝苻堅百萬雄師,力保東南半壁的淝水之戰;李世民擊破王世充、竇建德,終結隋末亂世、創建大唐盛世的虎牢關之戰;李愬雪夜襲取蔡州,擒獲吳元濟之役等等;除上述經典戰例之外,茅元儀還記錄了諸葛亮的《隆中策》,岳飛北伐中原的戰略構想等等。
《武備志》之陣練制中陣篇詳細記載了諸葛亮所創之八陣、李靖之六花陣、戚繼光之鴛鴦陣;練篇則以戚繼光所著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為主,提出「士不練,則不可以陣,不可以攻,不可以守,不可以營,不可以戰,所以練為最要」。
《武備志》之軍資乘開端,茅元儀寫到「三軍既聚必先安其身,身安而後氣可養,身安而後患可防。故首以營,營具而可以戰矣,故次之戰;地有異形,時有異勢,不可徒恃其野戰,故次之以攻。可以攻人,人亦可攻我,故次之以守,五兵之用有時窮,則必濟之水火,水火之資生者大,故其為殺也亦暴。智伯曰:『吾知水之可以亡人國也』。故次之水。水待於地,火時於天,地亦有定而天常移,是以火之效居多,故次之火。明乎六者而思過半矣,然民以食為天,故次之餉。士以馬為命,故次之馬。於茲八者,核其詳,辨其制,是為軍資乘。」
《武備志》之軍資乘涉及到行軍陳設營房、作戰時的旌旗號令、城池的攻擊防守、配製火藥、製造火器、江河湖海的運輸、屯田設礦、糧草供應等事項。
《武備志》之占度載,主要記載天文地理,收錄了「鄭和航海圖「,「航海天文圖「等一些罕見的資料;茅元儀收錄的「鄭和航海圖「,明確提出鄭和船隊是使用牽星術來導航,凡此種種皆為後人考究「鄭和七下西洋」的歷史提供了有力的物證。
《武備志》針對蒙古、滿洲犯邊的客觀現實,記載蒙古人訓練騎射之術:「其騎射,則孩時繩束以板絡之馬上,隨母出入。三歲以索維之鞍,伸手有所執,從重馳騁。四五歲挾小弓短矢,及其四時業田獵。凡其奔驟也,跂立而不坐,故力在跗者,八九而在髀者,勢疾如飈至,勁如山壓,左施右折,如飛翼,故能左顧而射,右不特抹秋而已。」
茅元儀更一步介紹了弓箭手、弩手看似相近,實則大有區別:「射疏及遠中微,大必資於弓矢。今弓手止射長箭,而不知射邊箭弩,手亦不知用弩之法,況各止用竿子,雖可取勝,殊非長技。竊惟長箭去遲,而敵人易見,故彼得以閃避,且得拾取復射,其利在彼。邊箭去疾,而敵人難窺,非惟彼不能回箭,況邊箭所到倍,長箭百步有餘,其利在我。長、邊二箭務令弓手兼習,若賊尚遠,緩則射邊箭;如來近迫,則射長箭。各從其便。」
茅元儀還介紹了當時測定弓力的一些情況:「鈞石之石,五權之名,石重百二十觔,後以一斛為一石,自漢巳如此。飲酒一石,不亂是也。挽蹶弓弩,古人以鈞石率之。今人乃以粳米,一斛之重為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計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人當二人有餘,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鈞,比顏高之弓人當五人有餘。此皆近歲教養所成,以至擊刺、馳射皆盡夷夏之術,器仗鎧胄極。今古之工,巧武備之盛,前世未有其比。」
孫承宗看到《武備志》後,大為讚賞,聘茅元儀為贊畫,徐光啟作為孫承宗的好友,極力向孫承宗推薦紅夷大炮的威力,孫承宗於是派茅元
第二百二十七章 士不練不可以戰(求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