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王朝以後,為了解決漕運的問題,索性將國都從長安遷移到了洛陽,如此一來,自然大大減少了首都對於糧食的需求。一筆閣 www。yibige.com 更多好看小說和西漢王朝不同,對於東漢王朝來說,漕運只是個短期、臨時性的行為,漢光武帝劉秀索性在精簡官員的時侯,將護漕都尉也一併罷免了;
經過魏晉南北朝長達三百年的割據後,中國在隋代終於再次統一,隋煬帝楊廣繼承皇位以後,將都城從長安移到洛陽,為了加強南北方的交通,隋煬帝楊廣決定將幾處前朝修建的運河和河流連接起來,挖掘、開墾了通濟渠、永濟渠,再進以擴展,最終形成以洛陽為中轉,北起河北涿郡(今北京),南到餘杭的京杭大運河;通過京杭大運河,南方的糧食「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東都--洛陽城,隋煬帝楊廣時期建造的回洛倉、興洛倉等,都是長約一千米,寬約三百六十米的超級倉庫,回洛倉、興洛倉等糧食的儲備都在百萬石以上。
隋煬帝楊廣除了興建大運河之外,又大動干戈三征高麗,三游江都,由於無止境的徵發民力,造成了隋朝末年的農民大起義爆發,隋朝滅亡,在距離隋朝滅亡過去的二十年後,貞觀十一年(公元六百三十七年),監察御史馬周給唐太宗李世民上了一道奏摺:「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可見當時隋朝儲存的糧食,到了貞觀十一年,仍然沒有吃完。難怪民間有「隋煬帝開通運河,唐太宗、宋太祖受益」的說法。
五代時期,後晉史學家劉昫所著的《舊唐書》中,曾經記錄了永徽三年(公元六百五十二年),唐高宗李适執政時期與戶部尚書高履行的一段對話,唐高宗李适問戶部尚書高履行:「去年進戶多少?」高履行奏稱:「進戶總一十五萬。」唐高宗李适又問曰:「隋日有幾戶?今見有幾戶?」高履行奏:「隋開皇中有戶八百七十萬,即今見有戶三百八十萬。」
此時距離貞觀十一年,又過去十五年矣,唐朝的人口居然還沒達到隋朝開皇年間人口的一半,隋煬帝楊廣之所以儲存如此多的糧食,是因為當時的人口已經達到了五千萬人的峰值,隋朝開皇年間的人口紀錄一直要到後來唐玄宗天寶年間才被打破。
自唐玄宗執政末年,長安城人口激增,日益依賴漕運,唐德宗執政期間因為藩鎮割據阻斷漕運,長安城出現了大面積的饑荒,當時連禁衛軍都忍受不了飢餓,差點就要造反了,就在這個危難關頭,漕糧及時運到,才平息了一場「滔天大禍」,唐德宗心有餘悸地對太子說道:「糧食終於運到了,我們父子項上人頭總算保住了!」可見,唐朝的漕運堪稱朝廷的生命線!
北宋王朝直接將京城建在東京汴梁(今開封),漕運所經過的路線較隋唐時減少將近一半,同時又對運河河道進行了一系列整理,提高了運輸能力和運輸效率;南宋王朝直接建都杭州,就近取糧,漕運以長江及江南河流為運輸幹道。
大明王朝開國之初,曾經實行過短暫的海運,然而在成祖皇帝時期,一位能吏的出現,改變了漕運的方式。這個人就是陳瑄,陳瑄在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參加過討伐雲南一帶蠻族的戰爭,陳瑄「能征慣戰」立過不少戰功;建文帝朱允炆執政期間,任命陳瑄統領南京水師,然而,陳瑄卻作了一件「忘恩負義」的事情,他在建文帝朱允炆與燕王朱棣的戰爭中「臨陣倒戈」,主動迎接燕王朱棣渡過長江。
永樂元年(公元一千四百零三年),明成祖朱棣「投桃報禮」地任命陳瑄總管漕運事宜,明朝初年,因為倭寇時有侵擾,海路並不太平。到了永樂十年(公元一千四百一十二年)明成祖朱棣決定改用河運,然而自蒙元一直採用海運,大運河河道年久失修,堵塞的地方很多,相比海運,河運也有河道較淺、運輸船隻相比海運小,運輸容量不足等一系列問題急待解決。
陳瑄從准安的管家湖開鑿了清江浦,使得漕船可以直通黃河,接着又疏通了江蘇徐州到山東濟寧的河道,在江蘇泰州疏通白塔河,讓漕船可以連接長江,他還在沿海修築了不少船閘,長堤,糧倉,提高了漕船的運輸能力,增加運輸容量。
陳瑄活到六十九歲,死於漕運總監任上,他一生歷經了洪武、建文、永樂、洪熙(明仁宗朱高熾年號)、宣德(明宣宗朱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