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重商,最初的開頭便是趙匡義,是他派出使者出海,熱情邀請外藩商人來大宋經商,這就是大宋和海外貿易的開端,並在以後不斷發展,成為大宋商業的有力補充。
而大宋本土的商業活動更是方興未艾,各行各業蓬勃發展,堪稱是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
任何時期,任何國家,一旦進入經濟高速發展期,那就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後世無數例子證明了這一點,只要努力保證經濟高速發展,隨之而來的就是整體國力的不斷增強。
這個過程持續的時間越久,國力就會越強盛。
一旦持續數十年,基本上都能讓一個弱國變成一個強國。
大宋人口不缺,疆域也不差,天生就具備了這個條件。
可大宋君臣卻不懂經濟,近乎於粗放式的管理,以及貨幣的缺乏,讓大宋經濟面臨着錢荒的危機。
若是不解決掉這個危機,經濟發展就會自動減速。
大宋要強盛,經濟發展必須要保持高速增長,如此才有財力去改革軍隊,去幹大事。
「……大宋的銅錢不夠用,臣在這裏說一句,再多的銅錢也不會夠用!」
沈安的聲音迴蕩在殿內,趙曙在認真的聽着,司馬光也在認真的聽着,然後感覺到了一道目光,偏頭看去,卻是包拯。
老包的眼神中多了些不滿,大抵是你既然要彈劾沈安,那就先弄清楚大宋的經濟情況再說。
什麼都不懂就瞎比比,你是知諫院還是知了?
知了在夏季拼命的嘶叫着,聲音巨大,開始人們會覺得是喧囂,可一旦習慣了這個喧囂之後,就會慢慢的適應,若是某一日聽不到知了的嘶叫,大抵會覺得悵然若失。
司馬光微微頷首,然後專心聽着沈安對大宋經濟的分析。
要想出人頭地,就必須要有淵博的學識,而好學就是通往淵博的唯一途徑。
沈安的心情非常不錯,所以聲音中就多了些許歡喜,「貨幣供給是經濟發展的大事,按道理朝中應當要學會控制這些,可……」
他無奈的道:「可臣為官數年,卻從未聽聞有人說過這些事。」
趙曙覺得這不是自己的鍋。
原先的宰輔們不錯,但目光和見識卻不及擁有千年優勢的沈安,所以一談到經濟,沈安嘴裏蹦出來的名詞他們壓根就不懂。
這只是偶爾,彼時沈安並未全面闡述對大宋經濟的看法。因為趙禎的革新意志不強,若是提前發動,肯定會被拒絕,而且容易引發反對情緒堆積。
趙曙登基,這位皇子委屈多年,一朝成為帝王,心中的憋屈都化為了動力,恨不能一夜之間成為大宋有史以來最英明的帝王,好在史書里爽一把,出出以往的鬱氣。
這是機會,沈安絕不會錯過,於是借着司馬光彈劾的機會,他順勢出擊。
「大宋每年經濟增長都不少,這需要相應投入貨幣進去,否則就會出現錢荒……」
這是經濟規律,蛋糕做大了,卻悲劇的發現奶油不夠……
趙曙微微點頭,覺得這樣的說法通俗易懂。
這個沈安果真是人才難得啊!
「若是朝中有足夠的貨幣儲存,那麼就能通過貨幣的投放數量來控制經濟的發展。比如說經濟發展過快,有失控的危險,這時候就需要減少貨幣投放的數量,讓市場缺錢……所謂市場,可以理解為需要用錢的地方。市場缺錢,增長就會減慢,失控的危險就會消滅在萌芽狀態……」
這是一個很新鮮的理論。
趙曙看向了包拯。
三司使是專家,需要結合大宋的現狀給他一個解說。
「官家,大宋缺錢,比如說某個商人想進貨,但卻受困於手中無錢……怎麼辦?他只能停止此次進貨。」
包拯是半路出家的三司使,對經濟也是二把刀。
可他做事認真,在三司幾年的時間裏對大宋經濟有了深入了解,知道缺錢的弊端,但卻找不到解決方案。
「他停止了此次進貨,那麼本來該賣出這批貨物的那個商人就損失了這筆生意,而更上面的……製造這些貨物的工匠
第785章 沈安就是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