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1秒鐘的時間,就已經足夠鄭仁操作了。
出血量其實不大,但在狹小的空間裏,卻極為礙眼。
做到這兒,許主任可以肯定,裏面一定有自發性出血的位置。
因為之間的入路,包括剪掉的骨質,出血都已經止住。
打開後因為壓力的作用,片子上看到的血腫里的血冒了出來。吸不乾淨,證明還有持續性出血。
手術在鮮血中進行。
雖然有出血,但鄭仁和蘇雲都沒有驚慌,速度反而降了下來,不像是之前那麼快。
「鄭老闆準備幹什麼?」
「可能判斷出血點在脊髓神經附近的血管。」
「別扯血管,鄭老闆說了,是子宮內膜異位症。」
術間裏,觀看手術的各大科室主任小聲耳語議論着。
看操作,鄭老闆的手術手法絕對不比脊柱外科的許主任差。這台手術做的乾淨利索,要不是有出血,可以判定幾乎完美。
隨着手術進一步的進行,大家的心都提了起來。
到底是麻醉副損傷還是子宮內膜異位症,馬上就要見分曉了。
很快,鄭仁找到了出血的位置。
一塊0.5x0.6cm大小的出血面呈現在術野里。
因為術野很小,只有鄭仁能看見,就連對面的蘇雲都不知道進行到哪步了。諸多主任紛紛爭搶袁副院長身邊的一個位置,想要一看究竟。
「別擠!」袁副院長怒道:「做手術呢,你們都幹什麼!」
鄭仁聽袁副院長呵斥所有觀台的主任,便停下手,道:「這個出血的位置,就是移位的子宮內膜。下一步,就要把這段子宮內膜游離、切除。」
說着,他用止血鉗子點了點術區裏面。
子宮內膜上有鮮血冒出來,看的不是很清楚。鄭仁接過吸引器,也不敢對子宮內膜做太劇烈的動作,以免造成副損傷,導致子宮內膜繼續種植。
隱約看清楚狀況,諸位主任心裏明鏡一樣。
雖然不知道子宮內膜在肉眼下看是什麼樣,可是只要切除後不再出血,就直接證明鄭老闆的診斷是正確的。
而手術也就結束了。
等諸多主任看過後,鄭仁仔細將瘤組織與硬膜分離,並謹慎地將後方硬膜上的大部分纖維組織切除。
魏主任看鄭仁用顯微鏡做鈍性游離的動作熟練,手上的動作要不是仔細看根本無法分辨,心生感慨。
這手術做的,真特麼的牛逼!
牛逼透頂!
許主任苦笑,道:「鄭老闆,您這是普外科鈍性分離的手法?」
「嗯,腸梗阻的時候比較常用。損傷小,效果還比較好。配合顯微鏡,在黏膜上層游離,能徹底避免術後子宮內膜殘留。」
配合顯微鏡……
許主任無語。
國際脊柱外科權威雜誌《spine》發表過一篇文章,對比神經外科與骨科醫生脊柱手術效果。
美國脊柱手術中2/3由神經外科醫生完成,骨科只佔1/3。
作者通過分析美國2006至2012年間50361個進行了脊柱融合或減壓的病例,其中33235例手術由神經外科醫生完成,佔總數的66%。
結果顯示,相比於骨科手術,神經外科進行脊柱手術患者住院時間明顯縮短,圍術期輸血量顯著減少,術後併發症發生率低,且術後護理費用少,為患者帶來更大的利益與更小的痛苦。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結果?
因為神經外科醫生習慣於用顯微鏡做手術!
而骨科醫生,包括美國的骨科醫生,對顯微鏡的應用並不熟練。
可是鄭老闆一個介入科醫生,普外科出身的傢伙,怎麼對顯微鏡的使用這麼熟練?
愣神中,鄭仁手裏的止血鉗子已經換成器械箱裏最小的一把,幾乎是摸着止血鉗,在游離硬膜上層,要把上層硬膜和子宮內膜一併切除。
1′22″後,止血鉗子夾住一塊還在滴血的組織,由白色紗布塊包着,送到病理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