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時中原大半已經被明軍佔據,大將王保保雖然足智多謀,驍勇善戰,怎奈大勢已去,正所謂大廈將傾,獨木難支,王保保在山西與明軍交鋒,屢戰屢敗,最後不得不逃往塞外。自此除了雲南一隅之外,中原已經盡歸大明所有。梁王困守昆明城,仍然奉皇帝為正朔,不肯向大明臣服。他之所以如此有底氣,那是因為王保保雖然兵敗退出中原,但是仍然擁兵十餘萬,在塞外虎視眈眈,隨時都有可能大舉南下。而且雲南偏於一隅,地勢險要,道路難行,昔年諸葛亮南征孟獲,耗費心血錢糧,也未能將蠻兵盡數消滅,只能以安撫為手段,才將雲南平定。太祖皇帝手下雖然有徐達、馮勝、傅友德、藍玉等能征慣戰的驍將,但是與諸葛武侯相比卻是差得遠了。梁王調兵遣將,分守幾處進入雲南的必經之路,又從安南、緬甸等地請來象兵助戰,自以為能夠抵擋明軍進攻,壓根不打算向大明投降。
太祖皇帝生平最忌憚的敵人之中,排在第一位的自然是陳友諒,張士誠次之,排在第三位的便是大將王保保。他曾經對徐達等人說過,以驍勇善戰而論,王保保遠在陳友諒之上。而且此人天性豪邁,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豪傑。只是皇帝與太子失和,彼此明爭暗鬥,王保保捲入皇帝和太子的內訌之中,無法傾盡全力掃平各路義軍,否則自己和張士誠、陳友諒只怕早就敗亡於王保保手中。此人用兵詭異,天下少有人敵,絕對不可小覷。太祖皇帝手下頭號謀士劉伯溫也對王保保極為敬服,曾經對太祖皇帝說過,王保保足智多謀,剛毅勇決,是一個極難對付的勁敵。雖然敗相已露,兵將看到明軍便即逃散,不過諸將若是與王保保交戰,須得小心謹慎,不可有絲毫馬虎托大,否則必定招致大敗。待到王保保退出中原,屯兵塞外,有謀士對太祖皇帝說道,王保保在山西大敗,損兵折將無數,只能逃往塞外,已經掀不起什麼大風浪。眼下除了雲南之外,中原已經盡歸大明所有,應當調集大軍南下,一舉掃平雲南,中原得以一統,大明威震天下。太祖皇帝搖頭不許,對眾謀士和諸將說道,梁王困守昆明城,只求自保,素無大志,猶如墳中枯骨,不足為慮。而王保保雖然在山西大敗,不過此人善能用兵,手下將士又對他忠心耿耿,雖然逃到塞外,不過雖敗不亂,在塞外收攏敗兵,漸漸恢復元氣。此人坐鎮塞外,對中原虎視眈眈,伺機便要大舉南下,重奪中原。一旦明軍大軍雲集,全力攻打雲南,梁王雖然才智平庸,不過雲南山峰連綿,道路難行,要想將雲南掃平,至少也要花費半年工夫。王保保絕對不會放過如此良機,必定率領大軍大舉南下。到了那時,明軍腹背受敵,只怕有傾覆之危。梁王不降,是因為他仍然相信只要王保保在,便不會覆亡,盼着王保保統兵南下,重奪中原,若是王保保敗亡,梁王失了倚靠,多半會向大明投降。是以大敵是王保保,而不是梁王。
眾謀士和諸將聽太祖皇帝如此一說,無不口服心服。太祖皇帝調兵遣將,以徐達為主帥,分兵三路出塞攻打王保保。王保保果然了得,以誘敵深入之計引逗徐達率領的大軍在塞外兜了一個大圈子,趁着明軍疲憊不堪之時,突然伏兵四起,大敗徐達。徐達號稱太祖皇帝帳下第一名
將,卻在王保保手下吃了大虧,不得不收攏敗兵退走。若不是其餘兩路明軍有所斬獲,王保保不得不分兵抵禦,只怕徐達難以全身而退。
明軍敗於王保保之手,給太祖皇帝和徐達等將軍兜頭澆了一盆冷水,使得太祖皇帝和諸將知道兵雖然敗退出塞外,但是彪悍異常,只要有一二名將統領,仍然能與明軍爭鋒。只要王保保扼守在長城以北,想要將一舉消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