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塔莫尼卡商業廣場前,一群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正向着影院走去,其中有個手拿《洛杉磯時報》的人,正用一問一答的方式,向同伴訴說着娛樂版頭版頭條的那則採訪報道。
「你怎麼看待影評人對《日》的抨擊?」
「縱觀電影業近二十年的歷史你可以發現,影評人總是喜歡攻擊大眾喜歡的電影,以此彰顯自己與眾不同,他們喜歡攻擊那些在電影上大獲成功的人,隨便吧。」
「這麼說,杜克,你不在乎影評人的抨擊?」
「為什麼要在乎?莎拉小姐,我問你一個問題,北美的職業影評人大概有多少?」
「三百多人吧。」
「那有觀影習慣的影迷呢?」
「總有四五千萬甚至更多吧。」
「那問題就很簡單了,作為一個導演,我首先要考慮幾千萬人的觀影感受,還是幾百個影評人的觀影感受?據我所知,《日》的影評人綜合評分只有3.1分,而觀眾好評率高達百分之八十六,這是十萬名參與調查的普通影迷給出的評價,我應該重視誰?」
「這麼說,你不認可影評人的抨擊?」
「為什麼要認可?影評人僅僅代表他們自己而已,能代表觀眾嗎?他們的口味總是與觀眾背道而馳,我為什麼要在乎他們的抨擊?在這個世界上,電影業存在的基礎是為數眾多的普通觀眾,而不是一群整天用惡毒的語言攻擊他人的職業影評人!這個行業沒有了觀眾必然崩塌,沒有職業影評人,仍然會向前發展,甚至發展的更快!」
快走到影院前的時候,年輕人結束了繪聲繪色的描述。將報紙收進包里,看向周圍的同伴。
「我覺得杜克的話非常有道理,觀眾才是電影業的基礎,沒有了我們這些觀眾,電影業還能生存?」
「是啊!」有人附和,「從杜克的話里。能夠聽出他是考慮觀眾感受的導演,而不是那些被影評人吹捧,卻總是拍些莫名其妙的東西的導演。」
「影評人和觀眾誰重要?」又有人接口。
「當然是我們觀眾!」幾個人異口同聲的回答。
「本來看了昨晚羅傑?艾伯特的節目,我還有些顧慮。」最開始的那個人說道,「以為《日》真的是爛片,現在才發現只是影評人口中的爛片,原來觀眾評分那麼高,為什麼影評人不提這一點呢?是怕丟人嗎?」
「你沒聽說過一句話嗎?」旁邊的人神秘兮兮的說道,「影評人交口稱讚的電影。都是觀眾可以在觀看時睡覺的電影,影評人猛烈抨擊的電影,都是大火的電影!」
這話雖然很誇張,卻得到不少人的點頭認可,這群年輕人完全把昨晚看過的節目扔在腦後,走進影院購票,目標直指《日》!
同樣的一幕,在北美的很多地方都在上演。年輕人似乎根本沒有受昨晚電視節目以及媒體影評人還在鋪天蓋地般的抨擊的影響,照樣走進影院購買《日》的電影票。
然而。有些事不可避免,像是那些四五十歲,曾經經歷過影評人最輝煌年代的觀眾,不少原本有觀看《日》的打算,最後卻選擇了其他電影。
暑期檔的競爭異常激烈,影響到觀眾選擇的因素太多了。想要影片在一片安靜祥和的世界中上映,或許等到電影業全部崩潰的那一天都不會實現。
經歷連續兩天單日票房過兩千萬的火爆放映後,《日》在周天的上座率明顯下滑,這是商業電影逃不脫的規律。
「杜克,有一份邀約。」
剛剛走進日工作室。索菲亞?科波拉就迎了過來,「傑夫?羅賓諾夫打來電話,《時代周刊》想對你做一次專訪。」
「哦,這是個好消息。」
跟索菲亞一起走進辦公室,杜克坐在了自己的辦公桌後面,「這好像是超級巨星才有的待遇吧?」
索菲亞根本不接杜克的自我調侃,只是聳聳肩,坐在了對面。
「這會是一個大型的訪談。」索菲亞?科波拉翻看着工作日誌,說道,「時代華納方面的意思,訪談會涉及到你身邊的朋友和同事。」
「他們的反應真快。」杜克立即明白了華納的用意,「想要炒爆我和影評人之間的輿論戰?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