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墨翟

    趙安一想到文言文,心裏是又愛又恨,在糾結要不要也寫文言文。

    文言文落後?

    這個春秋時代還真不好說。

    事實上,文言文在古時期,是優於白話文,不僅因為文言文簡潔,還有文言文更適合作為書寫語言推廣。

    因為古時候民族眾多,各地方言太多,沒有像二十一世紀存在統一的普通話,華夏每個地區語言差異,發音和語法都不盡相同,有的地區是主謂賓,有的地方是主賓謂,彼此有交流障礙。

    先秦時期,還沒有秦漢大一統,除了口語上,文字也有差別。

    在這樣情況下,才有周之雅言——也就是後來的文言文。

    周天子推廣千百個常用字作為雅言,書面語都用文言文,這種文言文作用就體現出來,各地區都能看懂。

    這就好比如,古代朝鮮就用文言文書寫,你能看懂,但朝鮮話你聽得懂嗎?

    這就是文言文作用。

    文言文,是不受時空限制,從周朝開始推行的雅言,從一開始幾百字到後來幾千字,全國各地統一的書寫文字,只要受過訓練,就能看懂。

    可以說,是文言文促成了春秋戰國時期文化交流,造就了後世華夏的統一。千百年後,華夏人還能看懂古代人作品,要多虧文言文。

    大周的文化統一,促進了後來華夏的統一。

    像是諸子周遊列國,也是只懂大周推廣的雅言和雅音,各國的方言是聽不懂的。

    而趙安現在在《科學與技術》上發表的文章與其說是白話文,不如說是趙話文,唯有識字的趙國人才能沒有障礙閱讀。

    其他楚國、秦國人看了,不懂趙國語法和異體字,就不能理解了。類似粵語白話寫的文章,華夏其他地區看懂不?

    因為白話文,是日常用語,書寫遵從聲音的邏輯,是會隨着地區變遷而變化,不同語系表達邏輯完全不一樣。


    現在因為周天子失去權威,無法文化獨尊,周天子推廣的雅言,漸漸無人理睬,從春秋到戰國,各國文字差別越來越大,有了本地化趨勢。

    東周各國的文字,又在形體結構有許多差別,趙國的文字和其他國家也呈現不同風貌,這樣其他國家更難看懂趙安的文章了。

    白話文還有個特點,會隨着時間變化。

    舉個例子,水滸傳里古代白話文,和今天的白話差別就很大。

    民國時期,魯迅白話文作品,今天看來就覺得十分拗口。再過千年後,或許和我們看水滸傳差不多。

    所以,如果現在趙國話沒有成為華夏的官話,萬一以後在歷史中消失中,千百年後後人就不能輕鬆看懂趙安現在的趙話文了,趙安寫的白話文,只會被後人當作春秋金文被研究。

    這樣一比較,還能覺得,上古時期,白話文好過文言文?

    簡單來說,就是春秋時期文言文作為全華夏統一書面語,比他寫的趙話文更好傳播到整個華夏地區。

    趙安可以說很清楚。

    繼承原身的知識,他也會寫文言文,但他還是選擇寫白話文。

    因為白話文還有文言文沒有優點。

    沒有錯,這個時代唯有士大夫識字,為了降低閱讀門檻,用白話文寫文章,作用只能說一般,士大夫本來就看懂文言文,只能說對趙國人更好理解。

    但是,等到文字普及後,白話文的作用就能顯現,白話文便於理解的優點就會被急劇擴大,還不會像文言文那般可能不好理解,甚至在文意上出現歧義。

    文言文經常出現省略用法,海可能是東海、北海,反之白話文就不會有這個問題,意思清晰,說海就真的指的是海。

    科學,是不能模稜兩可的,趙安很清楚,文言文體系下,不可能出現嚴謹的科學,只能是經驗科學。

    科學的表述,也必須是一清二楚的、用文言文,真正意思都要思考半天,誰有心思研究去研究科學?

    文言文簡潔,契合上古漢語的單音節詞為主的環境,方便傳播到其他國家,在這個春秋時代還全部是優點,後來南北朝時期,文言文和日常用語漸漸出現了隔閡,到了近現代文言文的優點全部變為了缺點,成為了華夏族切膚之痛。

    想到千百年後



  
卡卡大仙推薦:  女裝大佬的學霸人生  
隨機推薦:  地煞七十二變  正義的使命  醉仙葫  我不想逆天啊  末世重生:魔方空間來種田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帶着商店到春秋"
360搜"帶着商店到春秋"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