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義說:「那咋整?總得有個方法呀,那孩子吃啥?」
張萬禮眨了幾下眼晴嘆了口氣:「有啥法,人家光明正大的辦事。筆硯閣 www.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說想想主意吧,怎麼也給孩子擠塊口糧出來。明年我在咱自家地里種點糧,不行再上山去開塊地,應付一年是一年吧。」
這會兒私人上山開地也是歸公家的,算公田,不過頭一年種一下沒問題,第二年讓不讓你種就得看隊上了。有些人家為了多塊地多種點糧就跑到山裏去偷着種,離村里遠遠的,反正沒人告發就好。
想一想,那個時代啊,人活的是真太難了,自家的種子,自家去開塊田都不行,你只能餓着。
張清之說:「要是找不回來就算了吧,俺家成份本來就有問題,別再讓人找着把。我自己想想辦法,總得糊弄過去。」
張萬禮笑了,說:「你自己能想出啥法?能變出糧食來呀?這邊你就莫操心了,上好班,把你們日子過好就行了,這頭有我和你爸呢,總能湊出來。你到秋就回來拿就行了。」
張景義問:「那金榮戶口就落不上啦?」
張清之說:「我在跑呢,怎麼也得想法落下來,孩子大了沒戶口也是個事呢。放心吧,能夠。」
張景義低頭不吱聲,過了會兒罵:「老鍾家這些雜種作的呀,真是不得好死。」
屋裏陷入沉默,張清之嘩啦嘩啦的洗着種。
晚上吃了飯,張清之把背過來的東西拿出來,把給自家老爹的米麵拿着去了堡里,也沒在那住,也沒有他住的地方。
第二天,張萬禮和張清之去隊上把劉桂新今年的糧份領了回來,兩百斤苞米,一百多斤高粱,本來還應該有點豆子麵粉什麼的,隊上沒提張清之也沒要,沒多少東西,不值當惹一回氣。
牽掛着家裏,張清之也沒多呆,把兩個旅行袋裏裝滿了苞米就往回走。足足有一百六七十斤。
張萬禮說要送一下,張清之沒用,老頭六十好幾了,來回山道也不近乎呢。
仗着這會兒張清之剛剛退伍回來,在部隊上六年打了副好身板出來,一般人真弄不了這個。
就是這樣,等到了松樹台火車站他也是兩腿打顫了,但是又有什麼辦法呢,為了活下去只能硬扛。
……
出差,跑戶口,上班,張清之就這樣重一天一天重複着日子。最開心的時候也就是兩個人一起逗逗兒子,聽他叫聲麼母,叫聲巴巴,一身的勞累一心的煩燥就都沒有了。
71年眨眼間就過去了。
72年開春,張清之又回了一趟張家堡取了趟糧。今年確認了,劉桂新的糧份就這麼沒了,兩頭懸着。
等積雪化盡大地發芽的時候,總算來了件好事兒。張清之的房子分下來了。
這得感謝偉大的解放軍,如果不是復員老兵的身份這房子還輪不到他。
廠武裝部的副部長在這裏起了很大的作用。
毛部長和張清之理論上是一個部隊的,同一個師。他比張清之早回來一年半,在這之前也並不認識,從檔案上看到了張清之的部隊番號就認了這個戰友。這就是革命情誼。
新房子離廠子很近,從廠子大門出來過河下個陡坎兒就到了,不到一里地。
這一片兒是六趟房,每趟房六戶,張清之的房子在中間,左起第三家,原來住在這裏的人家上樓了。
這會兒選礦廠已經開始建職工住宅樓,已經建成一批六棟,廠里的各級領導幹部老資格技術人員老黨員是第一批上樓的。
房子不大,兩家共用一個廚房,屋門相對,屋裏有不到三十個平方,修着一鋪北炕。
因為是在這片兒房子的第一排,每家還有一個大菜園子,這讓劉桂新特別高興。菜園子有點兒大,六米寬七十多米長,一直頂到前麵廠路的坎下漫坡上,足有六分多地。
原來搬走的人家是個老技術員,一家人都很好,園子還有裏面的豬圈,自家蓋的倉房都沒動,包括屋裏的炕琴都留給了張清之兩個。
雖然他們上樓這東西也用不上了,但給了就是情分。
屋裏雖然是夯土地面,但壓的很實。
小倆口歡歡喜喜的抱着兒子搬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