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這是一條把北京城一分為二的城市中軸線,城內無數的皇室宮殿、壇廟、政府衙署和其他重要建築都依附着這條中軸線而結合在一起,見證了這條輝煌之城。筆硯閣 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當崇禎下令成立皇家科學院重新測量度量衡,從而用更為科學的手段對度量衡加以計算的時候,以米、秒、克為基本單位的新度量衡體系,就開始漸漸露出了雛形。
其中最為重要的長度單位,剛開始科學院的院士們都打算遵照崇禎的建議,計算出赤道的周長,然後以赤道周長的4千萬分之一作為一米。
但是他們很快發現計算赤道的方法行不通,因為大明的國土並沒有經過赤道區域,而且赤道地區大多都是海洋,難以進行實際的測量覆核。最後他們決定還是測量子午線的長度,然後以一弧度的千分之一作為一米。
不過在經過了無數次的計算和討論之後,他們終於還是決定,以通過北京城的子午線為基準,從北極到赤道長度的千萬分之一為一米,也就是一公尺。
解決了標準問題,剩下便是反覆的測量和計算而已。華北平原的地理特徵,非常適合於測量。在崇禎的大力支持下,數千人一年的辛勤工作後,一原米的精確值已經算是測量了出來。當然這個一米長度並不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只不過在現有測量工具的條件下,這已經是最為精確的結果了。
原本接下來就應當是製作米原器和測定質量、體積、溫度的度量衡工作了,但是這些院士在測量子午線的過程中又發現了一個問題,那便是北京城的中軸線並不是完全同子午線吻合的,兩者之間大約差了2度多。
這顯然是一個比較嚴重的政治問題,為此朱由檢不得不對科學院的院士們下了封口令,嚴禁他們談及城市中軸線同子午線偏差的事。
因為崇禎掩蓋了這個事情,終於讓這套公制度量衡體系加快了測定工作。到了崇禎元年12月中,一套以金、銀、銅合金製作的度量衡原器,終於出現在崇禎的桌前。
當朱由檢正饒有趣味的看着這套衡器,徐光啟則還是有些猶豫的說道:「陛下,這套衡器雖然已經比較精確了,但是科學院的院士們認為,光憑一年的測量數據還是不夠的,最好還是要繼續測量下去,如果能夠有個3、5年時間,也許這套度量衡單位會更為精確一些。」
朱由檢直起身體搖了搖頭說道:「軍器監和文思院的官員都已經向我匯報過了,這一年來許多零件的標準尺寸都已經定下來了。他們打算同工部聯手推出一套,從螺絲、鐵釘這樣的機械零件到建築模數的標準尺寸圖集和各種量具。
如果遲上幾年才推出公制度量衡,到時候光是改動圖集和收回量具,加上重新推廣新尺寸,都是一筆天文數字。
所以,朕覺得還是先儘快把這套完整的度量衡體系推出去,然後等大明的經濟好轉了,再做進一步的精確測量好了。」
徐光啟雖然有些遺憾,但還是沒有再繼續勸說皇帝了。雖然他心裏很有一勞永逸的想法,畢竟下一次測量他未必能再參加了。
朱由檢其實也挺遺憾,現在還沒有發現鉑和銥兩種元素,使得他無法做出一個熱膨脹系數最小的米原器。
朱由檢轉身看着徐光啟和幾位科學院士,心情愉快的說道:「這套度量衡原器就儲藏在科學院的地下室內好了。另外科學院可以同工部一起組建一個國際計量局,準備把這套公制度量衡標準推廣出去。
朕希望他不僅僅是我大明的標準,也是世界各國的標準度量衡。這樣今後進行國際間貿易的時候,就不會再因為計量單位不同而大費周章了…」
對於崇禎的說法,不管是徐光啟還是耶穌會的傳教士,都不覺得意外。他們自認,這套基於科學原理測量出來的公制度量衡,絕對比現在各國混亂的度量衡制度要好用的多。
當徐光啟等人帶着度量衡原器離去之後,朱由檢便開始聽取呂琦的例行匯報了。朝會那天推出的釋奴令果然引起了激烈的爭議。不過讓朱由檢感到有些意外的是,這場爭論並不是一邊倒。
支持釋奴令的,除了他意料中的幾所學校的學生外,居然有不少京城的勛貴也參與了進來。不過他們可不是為了拍他這個皇帝的馬屁,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