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蹲炮首尾約2尺長,周身加了7道鐵箍,炮頭由兩隻鐵爪架起,另有鐵絆,全重大約在36斤上下。筆神閣 bishenge.com發射之前,須用大鐵釘將炮身固定於地面,每次發射時可裝填5錢重的小鉛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一個重30兩的大鉛彈或大石彈壓頂,發射時大小子彈齊飛出去,可達500米之遠,特別適用於在野戰時轟擊敵軍的密集作戰隊形,有效地抑制其近距離衝鋒的攻勢。
這種武器從製造出來就是為了在東南地區的多山地形和水田河流密集區域打擊敵人的,戚繼光當年鎮守薊州時,都是按照每500人配備3門虎蹲炮的規格來裝備這種武器的。
而大明的官僚體系到了崇禎這個時代,已經變得因循守舊且運轉不靈起來了,官場做事講究的是:無例不興,有例不滅。這大約也是每個王朝末年官僚體系的通病。
戚繼光制定的練兵辦法,隨着他離開薊鎮後就人去政息了,但是他為薊鎮軍隊制定的武器裝備方案,卻在頑固的官僚體系自我運轉下依舊保持着。從京城兵部武庫撥付到薊鎮的各種火器,依然按照原有的數目按時運往薊鎮。
當然在這些火器製造運輸的過程中,兵部和薊鎮的文官們都在其中上下其手撈取了不少好處,這也是慣例為什麼會一直存在下去的緣由。
這數十年來堆積在薊鎮的虎蹲炮就算減去飄沒和發往軍隊的部分,儲備在遵化城武庫內的虎蹲炮差不多有五、六千具,去掉一部分過於粗製濫造的,還有三千多具可堪一用的。
而*也是如此,不過薊鎮的*都是自製的,以生鐵鑄成外凸內空的刺球形,放*杵實,插入小竹筒,穿火線於內,外用長線穿火槽,擇寇必由之路,連連數十埋入坑中,然後待敵經過時點燃傷敵。
這種早期的*技術難度不大,只要有原料、鐵匠和*就能製作,作為北方最大官營鐵廠的遵化城,在關閉鐵廠之前曾經大量製作了這種*。當然除了這種技術難度低下的*,還有一種戚繼光駐守薊州時,研製出來的「鋼輪發火」*,當敵人經過踏動機索時,鋼輪轉動與火石急劇摩擦發火,引爆*。
這種鋼輪發火的高技術*固然比人工點火的*要隱蔽有效,但不管是鋼輪也好,還是打造鋼輪的工匠也好,都是需要大量資源才能製造培養出來的。
戚繼光駐守薊州時,薊鎮還能製造出合格的「鋼輪發火」*,到了他離去之後,薊鎮的軍政不斷荒廢,能夠在戰場上正常使用的「鋼輪發火」*比例也就急劇下降了。薊鎮官兵都清楚這些*背後的貓膩,不過薊鎮數十年未經戰事,這些*製作出來也未必會派上用場,因此也沒人會指出這個問題。
等到這次後金繞道破關,進攻的速度又太快了些,這些原本應當埋在各個交通要道用於阻礙敵軍前進的利器,現在都還丟在倉庫內積灰。現在這些*,除了一部分被運到城頭當做守城之用,大多數都丟在了倉庫之內。
而對周三畏來說,這兩樣武器倒是很適合用來打這種小規模的巷戰。後金軍隊採用的切肉戰術,最主要的還在於其前鋒部隊能夠快速突破民兵組成的防線,然後按照街巷進行分隔包圍。
除了靠近西門大道附近的宅院,其他地方的民居多為單層建築,守備的明人想要攻擊韃子的前鋒部隊,都需要把大半個身體暴露在外。除了少數配備火繩槍的明軍士兵,民兵使用的三眼銃在射程上不及韃子的步弓。
而不管是火繩槍還是三眼銃,在射速上更是遠不及韃子的弓箭快速。這些韃子以2寸厚的松木做成大盾居於隊伍之前,再以步弓手居後射擊。
除了重火繩槍能夠在30步的距離上射穿這些大盾,其他火器基本對這些大盾無能為力,而一旦讓韃子拿着大盾掩護步弓手進入了弓箭射程,基本上明人就無法抬頭還擊了。
建州女真人所用的弓多為長稍弓,同明軍使用的小稍弓追求射速和射程不同,女真人的弓追求的是威力和準確度,這也同女真原本就是漁獵民族的習性有關,對付山林中的大型獸類,威力要比射程更重要。等到對上了穿着鎧甲的明軍,能夠擁有破甲能力的重箭對女真人來說就更為重要了。
女真步弓手使用的弓力大多在80斤到120斤之間,這種用牛筋牛角製作的反曲複合弓,比起明軍粗製濫造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