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改革之後的大明官員休假條例,除了清明、中秋、重陽和春節這四個長假期之外,其他日子都要按照七日一休的工作時間上下班,其中春節更是從正月初一休到了正月十五。筆神閣 bishenge.com
和從前的官員相比,今日的大明官員總算有了公私時間的觀念。雖然在過去,官員名義上要把自己所有的時間都奉獻給君王,但要不要親自處理公事其實都是由自己決定的。
有些官員就認為,除了斷案、與民休息和規勸君王之外,其他具體事情就是小吏們的工作,不應該拿那些瑣碎小事勞煩自己。
因此在崇禎登基之前,一些前往偏遠地方任職的縣令,從上任開始就有沒辦過公事的。徵收錢糧差役的雜務交給師爺、縣中大戶去主持,民眾之間的糾紛則交由小吏和士紳去調解,務必不讓百姓把狀紙遞到自己面前,以求一個息訟的美名。而他自己則每日在後衙讀書冶遊,偶爾召集縣內的士人聚一次會,談論詩詞文章。
混個三五年之後,讓地方上的士紳大戶出錢鼓吹一下,弄一個無為而治的名頭,這就升官而去了。對於一心安穩做官的上司來說,這種不給自己找麻煩,地方上的士紳大戶又滿意的下屬,自然是他們喜歡的好下屬。
畢竟在這樣的世道,但凡有個想要做事的下屬,不是先動了體制內已經分配好的利益,就是得罪了把持地方事務的士紳大戶。也只有不做事的人,才會不犯錯誤,大家論資排輩的安穩過日子不好嗎?只要你資歷到了,自然就會有你的出頭之日。何必去亂折騰,得罪了上司、同僚和地方大戶,這官還能當的下去麼。
不過登基後的崇禎似乎並不這麼看,他寧可把官員的時間分割成公私兩部分,承認官員是有着自己的生活的,也不願意養着一幫整天想要混日子的官員。
自朝廷開始實施官員上下班和休假條例,並重啟了張居正制定的考成法。雖然這考成法基本被改了大半,從重罰的思想變成了以獎勵為核心,但這新式的實績評分辦法,總算是淘汰了不少屍餐素位的府縣官員。
這些新法令實施了十來年的後果就是,官員們總算開始慢慢接受了一個觀念,自己並不是為君主工作,而是為國家工作。為主君工作重要的是他們的忠誠,而為國家工作重要的則是有無盡職。
只要能夠在工作時間內完成自己的工作,那麼就可以下班時間享受自己的生活,這就是所謂的公私分明。嚴格的來說,上下級官員之間的人身附庸關係在減弱,保持距離的工作關係正漸漸形成。
雖然並不能讓大明的人情社會完全改變,但是相較於過去的社會而言,原本官場上習以為常的人身附庸關係,正慢慢被視為一種不正常的,有害官員操守的舊傳統。如果按照崇禎的看法,這就是該被淘汰的封建殘餘。
對於溫體仁這樣的執政大臣來說,他們並不覺得忠誠君主、師長和忠誠國家、黨派究竟有什麼了不得的區別。不過相對於前者來說,後者的忠誠似乎更可利用一些。
畢竟原則上全大明子民的效忠對象只有一個,那就是代表上天的大明天子。可在實際操作中,士紳們總是會在地方百姓、家族成員、下級官吏面前,讓自己代表大明天子來接受他們的效忠。所以對於天子的效忠,最終都會轉變為對於官員、上司和家族領袖的效忠。
這種一級壓着一級的效忠之鏈,有時候會讓某些權臣們覺得束縛了自己的自由。也讓地方士紳難以煽動民眾去對抗皇帝的命令,這將有可能直接瓦解底層的秩序。因此倒不如讓民眾們去效忠一個無法思想和發號施令的國家概念,如此一來他們指責皇帝的命令時,就不必那麼束手束腳了。
不過此時的大臣和士紳們並沒有注意到,當皇帝解除了臣民對自己的強制效忠關係之後,也就相當於解開了百姓對於其他人的強制效忠關係。在政治身份上,大明的百姓終於在法理上成為了一個自由人,而大明百姓所要效忠的國家,事實上還沒有以法律的方式進行正式注釋,只是一個抽象的政治名詞而已。
不過對於此時的溫體仁來說,他並不是那麼的關注這個問題。作為大明崇禎朝第三位首輔,他現在正忙着接手這個國家的中樞權力,並開始清除錢謙益在中樞留下的影響力。
作為崇禎朝的首輔來說,溫體仁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