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士升的案子很快就傳遍了京城,各方人士對於這件案子的反應也是各不相同。筆神閣 www.bishenge.com普通百姓僅僅是覺得錢士升這個人就一個偽君子,不但偷漏國稅,連用來供養讀人的學田都不放過,實在是太過虛偽,不過他們的憤怒也只是集中於錢士升一人身上,並沒有擴充到其他士紳頭上。
外地來京城遊學的士人和京城各所大學的學生們,他們倒是比普通百姓看的更遠一些,認為錢士升一案並不僅僅關乎於錢士升,這實際上是對大明整個士紳階層的一次控訴。
因為百姓們的態度,此時固然沒人敢公開宣稱偷漏國稅並不是犯罪,但是前者還是認為這種事情不應該放在公訴中作為罪狀。畢竟這只是官僚士紳之間的爭鬥,李璡不應該利用這種事去挑起群眾的憤怒作為武器,去凌迫法庭去治錢士升的罪,這完全是壞了規矩。
但是京城各大學的學生們顯然是站在百姓這一邊的,他們認為國事即天下事,百姓豈能沒有權力知道朝廷官員究竟是怎麼制定國家政策和如何執行的。更何況,士人們口口聲聲說李璡壞了規矩,那麼這個規矩究竟是個什麼規矩,又是誰來制定的。
自然沒有哪個士人敢於回答這些學生們提出的質問,就連一向喜歡蹭熱度的所謂清流,此刻也沒有人圍繞這件案子說些什麼。在宮內和朝廷沒有正式表態之前,這些清流們都是三緘其口,唯恐掉入到這場有可能掀起政治風暴的陷阱中去。
至於朝中的官員們,則比普通人更為敏感的多。他們已經意識到了,關於對錢士升一案的公訴,很有可能會發展為揚州鹽引案、太湖匪盜案這樣的大案子。這起案件的指向性將會更為廣泛,不像前兩個案子那樣只涉及到一地士紳,而是針對了整個官僚士紳階層的偷稅漏稅行動。
南人出身的官員大都試圖將這起案子壓制下去,避免被皇帝找到藉口,再興起一次大獄。而北人出身的官員,則態度頗為曖昧。
雖說南北士紳之間有着這樣那樣的矛盾,但大家畢竟還是同屬一個階層,李璡針對錢士升的指控,不僅僅是南方士紳的特例,北方士紳同樣有着這樣的問題。
因此聽說了這件案子之後,北方的官員士紳心裏也是極不舒服的。但是崇禎十年的外部環境,卻讓這些北方的官員士紳無法和南方官員士紳站到一起去了。
自崇禎元年開始,北方的旱情就一直沒有中斷過。崇禎十年又是一個大旱之年,尤以河北地區最為嚴重。但是憑藉着朝廷過去十年來對北方水利、交通設施的投入,今年的大災害卻變成了小災害。
朝廷這些年對北方的水利、交通建設,對於流民的安置,對於災民的賑濟,這大筆的錢糧究竟從何而來,自然是來自於稅收,特別是南方地區的稅收。
崇禎元年時,陝西士紳們已經領教過,那些走投無路的災民會怎麼對付他們。一旦流民開始造反,這就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戰鬥,畢竟暴民們最為痛恨的,就是他們這些地方上的士紳大戶。
面對這樣大規模、長時間的天災,北方士紳依靠自己的力量是抵抗不住的。依靠朝廷撥款整修水利、交通和賑濟災民,才是目前唯一可行的辦法,而這也是過去數年來所被證明的。
為此,北方的士紳更信任和服從朝廷,也支持目前朝廷所實施的稅收政策。雖然他們也要納稅,但從整個國家來看,現在大明的稅收狀況就是從南方徵稅而用於北方地區,北方的士紳百姓都是受益者。
只要稍稍有些見識的北方士紳都清楚,在這個時候支持錢士升,無疑就等於默認南方士紳偷稅漏稅的行為是正確的。雖然他們也能因此受益,但是他們偷逃的這點稅糧還不夠用於招募家丁保衛自家安全的。
正是出於這種顧慮,大多數北方士紳的態度就顯得曖昧不明了。他們既反感李璡戳破了這個士紳階層苦心維護的特權,又埋怨於像錢士升這樣的南方士紳看不清時務。大明的北方士紳正竭盡全力的維護着社會的安定,而這些南方士紳卻依然想要維繫着過去的生活,連一分一毫的利益都不想讓出來。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北方士紳都保持着模稜兩可的態度的。京城、天津一帶投資工商業的士紳們,就對於錢士升這類的南方官僚士紳極為反感,他們旗幟鮮明的在報紙上支持了李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