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場上的這次談話,雖然沒有徹底的打消一些人的欲望,但是孫承宗和毛文龍總算是接受了崇禎的說法。筆神閣 bishenge.com這兩位立場上的轉變,總算是鎮壓住了軍中武臣的心思,令他們不再隨着輿論的聚焦而蠢蠢欲動。
不過正如崇禎自己所言,今日大明的輿論正說明了民心士氣可用,民眾談論北伐瀋陽總比之前對遼東戰事漠不關心強。好不容易才鼓動起國民對於國家事務的關心,崇禎自然不會粗暴的把這股風潮給打壓下去。
更何況,開始初步覺醒的國民意識也是一把雙刃劍,一個處理不好也會割到自己的手。對於輿論的引導和偏轉,朱由檢顯然比這個時代的文人更熟悉。
在他的安排下,大明時報開始成編累牘的宣傳另一場戰役,即明軍從耀州城下撤退的這場戰役。這場戰役雖然不及營州城下挫敗清軍這麼快慰人心,但是其中的悲壯事跡同樣鼓舞着人心。
而且對於普通民眾來說,相比起營口之戰中展現出來的明軍武力,他們倒是更喜歡那隻從耀州城下突破重圍勝利返回營口的軍隊。這隻軍隊所表現出來的勇氣和犧牲精神,更符合民眾心裏的英雄人物想像。大明百姓所喜歡的那隻猴子,不正是反抗強權從逆境中重新爬起的典型代表麼。
民眾和軍隊、官員的心理是不一樣的,對比起官員們想要獲取的功勞,民眾更希望能夠讓這些勇士們安然回家。輿論很快就開始轉向,報紙上談論的不再是要如何擊敗清軍收復遼東,而是不斷的談及明軍在遼東所面臨的各種困難,特別是即將到來的冬季將會令駐守營口的明軍孤立無援。
在這種輿論的導向下,將營口的軍隊帶回家的主張開始漸漸成為主流。當然在輿論轉向之前,崇禎已經通過總參謀部向營口的軍隊發出了最新的指令,要求他們放棄營口撤回關內。
皇帝的指示通過錦州的鴿書和快船分別送到了營口,而在皇帝的命令抵達之前,孫傳庭已經下了決心,準備撤離這座城市。
在過去的半個多月里,營口城內的非滿族百姓基本已經撤離了差不多了。趙安明和德山等人對此也無可奈何,雖然他們當初投降時希望明軍不要破壞這座城市,好讓營口在戰後重新恢復過去的繁華。
不過清軍第一次攻城的失利和之後有氣無力的作戰,讓城內的滿人意識到眼前的這隻明軍並不是從前那些望風而逃的大明軍隊,想要利用清軍大舉進攻嚇走這些明軍顯然是不現實的。這樣一來,城內的滿人就老實了許多。
而展現了自己力量的明軍也就牢牢把持住了這座城市的控制權,當明軍下令遷走這座城市中的百姓時,城中居民還是選擇了配合。城內的漢人和朝鮮人被遷往遼西或是旅順、山東,而那些主動投靠明軍的滿人則先送往旅順,然後再分批送往庫頁島和扶桑島等地方。
到了十一月初時,營口城已經顯得空空蕩蕩了,街頭走來走去的不是穿着明軍服飾的軍人,便是帶着紅袖套的城內治安隊。站在鐘鼓樓上看着營口城的孫傳庭,收回目光後對着身邊的部下們說道:「天氣一日寒過一日,恐怕三五日內就要下第一場初雪了。這地方一旦開始下雪,10天半個月後就要開始封港了,我們也該撤離了。」
黃得功同身邊的幾位部下交換了下眼神之後,終於忍不住向孫傳庭說道:「之前不是說好了麼,咱們要不要守營口,還是以京城的命令為準。這些清軍攻城一日緩似一日,看來奴酋病倒一事應該確是事實,所以下面的將士都無心作戰。
我們這些日子同清軍辦理交涉,出面的也只有多爾袞,清汗一次都未露面過。據辦理交涉的人員說,多爾袞同他們談話時常常心不在焉,時而眉頭緊皺,看起來清軍內部似乎真的出了什麼問題。
如果清軍內部真的出了問題,我們現在放棄營口,豈不是白白浪費了一個大好機會?要我說,不如乾脆今晚出兵劫營,若是清軍內部真的出了問題,我軍必然有所收穫。要是清軍是在用計,那麼我們再談論撤退也不晚啊?」
「是啊,是啊,下官覺得黃師長說的不錯…」「…打一打,試一試清軍的虛實還是有道理的,搞不好奴酋真的病倒了呢?」一群明軍軍官不由七嘴八舌的支持起黃得功的夜襲主張來了。
孫傳庭面無表情的用目光在這些部下臉上掃